近年来,惠安县在旱地粮菜轮作模式进行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率先在全省探索旱地粮菜轮作新模式,规模化旱稻喜迎丰收,不仅解决旱地“种粮难”问题,实现了蔬菜、粮食增产丰收,还有力促进当地农民致富增收,走出一条颇具地方特色的旱作地区种植高优旱稻新品种和新技术孵化路径,为确保粮食总产持续稳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一、“扬长项”,解决旱地“种粮难”问题。惠安县早年不少旱坡地存在田间水利设施落后、缺水等问题,在农作物春收后成为季节性望天田、休闲地。对此,惠安县在旱地上做足文章,积极推行农村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经营,配套建设旱地微喷灌节水设施,并充分发挥规模种植旱稻可节约水资源、耕作便利、改良土壤环境等优势,推动旱地“粮-菜”轮作以扩大旱粮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一是充分节水。相对于传统水田漫灌种植水稻,旱稻整个生育期不需要明水层,比常规水稻1亩地可节约用水50%~60%。二是耕种便利。可用无人机或人工播种,更便于分蘖后期控水以减少稻穗无效分蘖,特别是应用微喷灌设施浇水或施肥、喷药,十分省工,管理轻松。三是改良土壤。通过稻秆粉碎还田利用,还可替代客沙改土环节,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疏松度,减少化肥施用量,并且可提高下茬胡萝卜的品质和产量,每亩可增加胡萝卜产值600元以上。
二、“扩增项”,率先推行“规模化”轮作。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两委+农户”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将碎片化农地集中起来统一流转经营管理,统筹本级财政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建“稻-再生稻-菜-菜”和旱地“胡萝卜-旱稻(甘薯)”轮作等示范展示基地5个,探索适合惠安发展的“一年二至四熟”粮菜轮作新模式;同时在东岭、净峰等5个镇7个村大规模引进试种“旱优73”、“恒丰优粤禾丝苗”旱稻面积540多亩,探索秋冬种胡萝卜采收后规模化轮作旱稻的节水栽培技术新模式,着力提升粮食增产能力。经市、县两级国家统计调查队和农业农村局分别抽样测产,两次亩产量均超550公斤以上,试种喜获成功。一是抢抓耕期。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的最佳播种期,迅速整地,并视地力情况加施腐熟有机质肥料或复合肥,尽可能整平田面,不必作畦,统筹规划休耕旱地及微滴喷灌节水设施,轮作种植旱稻,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探索技术。在整个生长期做好封土除草、分蘖后期控水,以及防“三害”(病虫害、草害、鸟害)、保“三水”(出苗水、孕穗水、抽穗灌浆水)、追“三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以确保增产。三是培肥地力。在旱稻收成后,借助水稻收割机边收割边粉碎秸秆,实现秸秆100%还田利用,既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亦可通过“菜-稻”不同科的作物轮作,以有效减轻一些作物的土传病发生,减少病虫危害,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三、“强弱项”,科技赋能“智慧化”管理。传统粮食收割作业不够精细,谷收割机拔禾轮的滚动,容易造成稻穗末端稻谷的脱落,损失率在3%至5%不等,为确保粮食“颗粒归仓”,惠安县推行装备智能、管理信息化、绿色生产“智慧化”管理模式,夯实粮食丰产增收基础。一是装备智能化。在收割机安装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实现高精准定位、自动路径规划、人机分离驾驶,确保收割规范准确、减少“跑冒滴漏”。同时,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无人机直播试验,推广应用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全县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0.22%,实现粮食收割环降损增效。二是管理信息化。搭建农事信息共享平台,在春耕备耕、夏收夏种和秋收冬种等重点农时,提供可靠的“先导性”信息,指导农户根据供需情况调整当前生产,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同时,畅通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数据,指导经销企业创新经营方式,促进产销及时对接、平衡供需。三是生产绿色化。推广不同土壤类型化肥农药减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针对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造成污染等问题,通过控制施肥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高产稳产。同时,通过通信手段和现场巡回指导,控制病虫害发生和农药用量,提升食用安全性,累计示范推广应用技术耕种500亩,核心示范片增产可达15%,成效显著。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