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斗,是闽清县一个普通小村庄。据说,很久之前,村后山有座狮公岩,岩壁中有一个小石洞。每当村里百姓家里来客,户主就带着小米袋到小石洞前,叩头三次,小石洞就会自动流出大米一斗,让主人带回家请客。百姓觉得此地有福气,遂取福斗之名,讨个吉利,寓意,福斗福斗,有福之斗。
福斗村坐北朝南,方圆3.6平方公里,下辖后湾、潭涸洋、路下厝等六个自然村,人口1300多人,分别居住着刘张黄李俞等十五个姓氏宗族。刘氏人口最多,占百分之七八十。福斗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末。最早进入福斗地界的是张氏宗族祖先,在福斗张岐境碗厂坪建造祖厝和岳王庙各一座。清康熙年间,刘氏祖先步张姓其后,从本县六都巷尾迁居福斗尾厝,耕山牧田,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成为福斗村第一大姓人口。后来,张氏祖厝发生火灾,厝庙毁于一旦。刘姓宗亲眼见不过,伸手助困,并安排张氏宗族一干人暂居刘氏祖厝,后又发动本族兄弟捐款捐物,共渡难关。张氏宗亲十分感动,他们决定把本属于张氏宗族的岳王庙交由刘氏宗族重建。在古代,建造寺庙是件大事,更不用说让异姓宗族来建造本族的寺庙。但刘张两姓宗亲事先协商好,没有不同意见。岳王庙建成后,刘氏宗族念及张氏宗族兄弟之情义,把建在自家境地上的岳王庙族号,仍挂靠为张氏宗族张岐境,一庙两主,两姓祭护一庙,长期不变,这在古代是比较特殊的。
几百年来,刘张两姓宗族不仅延续祖先这一传统美德,而且与村里其他异姓宗族兄弟情同手足,没有发生姓氏宗族之间的重大纠纷,大家相安无事,生活和美。
一座庙让福斗村人和心齐,也铺开福斗山水人文的美好愿景。如今前来岳王庙祈福的人,有本村的,也有周边四乡八邻的人,他们都把岳王庙当作信仰,烧“福”字香,点“福”字蜡烛,既表达当地民间对抗金英雄岳飞父子的尊崇,又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幸福最原始、最普遍的祈盼。
福斗村珍惜时机,借助岳王庙其独特的社会传承价值,将“福”文化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组织村民学习和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谛,弘扬爱国爱乡精神。
干净的村道,整洁的民居,古色古香的竹栅栏,花草树木,飘出阵阵清香。走进福斗村,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乡村改造,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从实际出发,围绕“美化、净化、硬化、亮化、绿化”的目标,实现村道铺设水泥路面、裸房整治,屋顶立面改造、污水处理、垃圾清理等工程项目,大大提升了农村人居卫生环境。文化公园、图书馆、棋牌室、健身房、球场等文体公共设施齐全,极大活跃农村业余文化生活。2020年它被授予“市级文明村”。
汽车在平整的公路上行驶,公路两旁鲜花簇拥,浓荫密匝,稻田在阳光下闪烁着美丽的金黄色。“福斗有福,车到福到”,说话间,一辆从县城开往池园的客车,停靠在福斗村候车亭,村民刘必道从客车下来。一见面,刘必道很是高兴地对我说,现在村民去县城很方便,下午去晚上就能回家吃饭,每天都有十几趟班车路过福斗。他说以前去县城要一个多小时,新的县道开通后缩短到半个小时左右。
俗话说,路通,财路通。外地客商接二连三来到以往闭塞的福斗村投资兴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一汪清流,也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选择留在村里发展、创业。他们成为产业发展的一股新生主力军,给昔日寂寞的村庄带来旺盛的人气。
夜幕低垂,明月如镜,伴着习习凉风,福斗村文化公园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村民们哼着小调,在优美的音乐中,两人一双,翩翩起舞,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们聚在一起打篮球……在村道上,我们遇见散步的七旬老人刘用祥夫妇。与之交谈得知,他们过去住在对面山坡上,一家七口只依附着两间破旧祖房,住房一直紧张。后来,村里实施搬迁造福工程,他们第一批从道路难行的山上搬到山下平洋,住进一座三层半小楼房,日子过着油滋滋的,晚上经常与老伴一起到公园溜达。近几年来,福斗村民实施搬迁“造福”工程后,先后建造一百多幢新房,让全村二百多户村民住上了新楼房,过上安稳幸福生活。福斗之福,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