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县梅溪镇是“中国橄榄之乡”,漫山遍野都是橄榄树。
图为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去年全村人均橄榄收入超过12万元。
夏至已过,绿荫渐浓。走进“中国橄榄之乡”闽清县梅溪镇,闽江两岸万亩橄榄标准化种植基地,一棵棵橄榄树经过科学修剪后长势喜人,预兆今年好收成。
梅溪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该镇大力实施橄榄兴农战略,坚持把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效益的支撑点放在科技进步上,用现代生产要素和科学管理方法打造橄榄特色产业,努力实现“小橄榄、大产业”发展新格局,让一粒粒小橄榄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金果子”。目前,全镇种植橄榄面积3.5万亩,年产值6亿元。
生产新标准,万山橄榄绿
梅溪镇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的一片橄榄园,一排排碗口粗的橄榄树,植株间距合理,生长有序。“按照标准化种植后,今年橄榄估计又是一个丰收年。”正在果园劳作的橄榄种植大户黄周述眉宇间充满喜悦。去年,果园在闽清县三农服务超市专家指导下,通过计量测算,对施肥、修枝等生产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200多亩的橄榄产量明显得到提高。
“与过去相比,现在果园标准化生产程度更高了。”黄周述说,以前橄榄种植密度大但收入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植株过密、树枝交叉,光照少、通风条件差,影响了橄榄生长。如今,合作社统一种植标准后,黄周述把每亩种植数量减少到12棵,增大植株间距,让橄榄有了生长空间,也给浇水、施肥等农事留足了劳作地方。虽然植株比原来减少一半,品质却上去了,一棵树抵得上过去两棵树的效益。生产优质橄榄,不仅要种好,后期的精细化管理也非常重要。
植被茂密,生物多样,空气清新……
在梅埔村回龙坡的90亩橄榄园里,地上长满了毛野豌豆。榄农张孟涵介绍,这种草原名叫毛叶苕子,是一种豆科植物,生长旺盛,容易覆盖果园地面,压制其他杂草衍生。以前,不少农户在种植橄榄过程中,会大量使用草甘膦、百草枯等除草剂,破坏了果园耕作层,造成水土流失。这几年,自从在果园套种了毛叶苕子,有效减少了果园地表的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毛叶苕子还可以作为一种优质的绿色肥料,覆盖橄榄树头,让果园达到种草肥田培养地力的效果。现在橄榄园基本上不打农药除草,变成了生态果园。
近年来,梅溪镇围绕橄榄产业发展特点,大力推广科学种植,在全镇3.5万亩橄榄园实行产区精细管理,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疏花保果、改良品种、生态果园建设与保持水土治理等8项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设生态绿色橄榄园5000亩,推广橄榄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精细管理不仅提高了果农收入,也为消费者出产了高品质的橄榄,产业由此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培育新良种,亩产翻两番
这片橄榄园种的是新品种‘梅香二号’,去年亩产超过500公斤,产量比老品种翻了两番。”种了二三十年橄榄的梅埔村榄农张孔江说,种植橄榄品种最重要,优质品种才能长出最值钱的“金果子”。
梅溪镇是福州市橄榄主产区,橄榄种植历史悠久。地处闽江两岸的梅溪镇,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气候温暖,全年无霜期达到340天,是种植橄榄的好地方。
可在过去,橄榄产量低,每亩不过100公斤,每公斤销价三四元,好地方种不出好橄榄。”张孔江说,后来,镇里把省市农业专家请进果园、切脉问诊,找出主要原因是橄榄品种老化,品质跟不上市场要求,影响了产量和销价。
在镇农技站指导下,梅埔村听从专家建议,先从改良品种入手。张孔江是村里最早改良橄榄品种的种植大户。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承包村里的一片橄榄园时,就开始选择本地优良品种进行嫁接试验,先后培育“大个子”“小个子”和“梅香二号”新品种。目前,除“大个子”被淘汰外,另两款仍在大片种植。
2000年春,张孔江获悉广州市“檀香”橄榄市场看好,每公斤销价十五六元。他赶往广州产地考察后,认为这款产品适合闽清当地气候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就花费1000多元,买回上百根枝条嫁接在自家橄榄树上,收获颇丰。
榄农在挑选优质橄榄。
张孔江介绍“,檀香”橄榄与别的橄榄比较,大小外形相差无几,但其口感香脆,肉质细嫩,回味甘甜。植株既耐旱又抗病,产量很高。一棵5年以上的橄榄树,年产果500公斤以上,按去年市场销价每公斤40~76元计,每棵树收入可达两三万元。
为了加快橄榄良种培育步伐,近年来,梅溪镇采取“自选自育和引进培育”相结合的办法,培育橄榄新品种21个,推广种植面积2万亩,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品质,促进榄农增产增收。
白河江自然村有85户村民、300多人,种植橄榄3000多亩。在市农业专家指导下,白河江榄农更新和改良品种5个,出产的“梅香二号”“林峰大坑”“小个子”“德仕”等优质橄榄备受市场欢迎,接连斩获省市级橄榄金奖。尤其是“梅香二号”5公斤果子,曾拍卖出2.5万元的高价,一粒橄榄就是20元。2021年白河江橄榄总产量达到1500多吨,创产值5000万多元,扣除成本后,人均收入12万多元。
推广新农技,产业有后劲
临近中午,在白河江的马虎湾山坡上,村民张孟秋正在仔细巡查橄榄树生长情况。“前期雨水多、地表湿润,是橄榄炭疽病和室木虱高发时间,要加强防范工作,避免果园病虫害发生。”
要想收入好,技术来指导。”张孟秋介绍,四年前,他种植的这片橄榄园发生了干枝、掉叶、花多果少等现象,让他心急如焚。“我一年到头,药没少打,病没少治,怎么还是发生了病虫害?”县供销惠农服务中心技术员吴廷兵对症下药,通过对橄榄园进行疏松土壤、增加养分、改善微生物群结构、促进根系深层次生长等综合技术治疗,改善了土壤板结情况,让果园恢复生机。
橄榄是闽清县农业特色产业。由于其生产周期长,农事繁杂,榄农在生产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要用技术来解决。因此,梅溪镇与县三农服务超市合作,创建橄榄科技小院,推行三条服务措施,推广普及橄榄生产新技术。
一是科研合作,专家指导。梅溪镇与福建省科协、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合作,建立专家服务工作站。专家上山头、进果园,有针对性地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示范培训,很受果农们欢迎。去年全镇聘请专家下乡20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榄农400多人次,帮助解决橄榄生产技术问题30多条。梅溪镇新民村榄农黄圣云文化程度低,接受技术能力差,高位嫁接时常因处理不当出现枝条干枯。去冬,县三农服务超市专家杨小浪为他面对面传授,还到他果园实地示范嫁接技术,让他学到了真本领。他今春动手嫁接的十几棵橄榄树现已长出新梢,长势健壮。
二是推行技术托管模式,全程服务榄农。梅溪镇依托县三农服务超市成立全县第一家橄榄技术托管服务中心,实现全程服务,便利榄农。榄农可通过电话、微信等预约,聘请专家定期下乡,答疑解惑;橄榄技术托管服务中心可通过农资、农技入股,与榄农按比例分红。目前,全镇有六成榄农与之签订生产技术托管服务合同。
三是合作社引领,发挥示范作用。梅溪镇通过发挥橄榄专业合作社人才、技术、资金以及抵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优势,把榄农组织起来,实行“统一品种、统一农事管理、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商标”生产模式,共同发展。为了让果农都能学到橄榄高位嫁接新技术,近三年来,梅溪镇橄榄合作社在每年春冬两季都举办嫁接技术现场培训班,组织果农集中观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