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作为我国北方重要蔬菜生产基地,赤峰市的设施农业一直在自治区占有一席之地,今天的《我们赤峰四十年》,我们来了解一下赤峰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在宁城县一肯中乡,千栋大棚交错坐落在万亩茄子园区内,再过一个月,这批大棚茄子将运送到北京、上海等地的餐桌或卖场。
宁城县一肯中乡毛家窝铺村村民 刘明启:就是5毛钱(一斤),它一天也能赚200到300元,一个棚一年挣10多万元。
宁城县位于蒙、冀、辽三省区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境内老哈河与坤都伦河横贯东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设施农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但是,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亩,且多为山坡地,过去这里农民多是靠天吃饭,一直是制约群众致富的难题。
宁城县一肯中乡毛家窝铺村村民 尹素艳:以前的时候是太困难了,就像是我们家那时候,孩子又多,能上起学的都少。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先进灌溉技术的发展,对山地的充分利用已成为可能。为给农民找到一条稳定的致富路,宁城县立足中国北方高原寒地自然环境特点,决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1996年12月,宁城县天义镇沙坨子村33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里种植的1万斤黄瓜喜获丰收,沙坨子村由此赢得了“内蒙古设施农业第一村”的美誉。自此,赤峰市拉开了设施农业发展的序幕。
宁城县农牧局总农艺师 李春峰:当时老百姓,可以说是用板夯的土墙,跨度也就五、六米,高也就三、四米,这样的日光温室,进行叶菜生产,比如种植芹菜、韭菜,也获得了很好的收成。当时我是在植保站搞病虫害防治,那么冬天进大棚以后,看到绿油油的蔬菜病害还少,而且长势还好。这也为政府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规模种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宁城县设施农业总面积位居内蒙古首位,种植种类达到6大类20多个品种。已建成大城子番茄、一肯中辣椒、大双庙黄瓜、八肯中圆茄、汐子韭菜、黑里河食用菌等6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千亩以上园区64个,设施农业专业村58个,形成了集“蔬菜育苗、产业基地、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销售”于一体的设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52万亩,年产蔬菜126万吨,产值53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500元,成为赤峰市乃至内蒙古的一张亮丽名片。
宁城县农牧局总农艺师 李春峰:这些年我们为了开辟市场,还注册了“宁城番茄”、“宁城黄瓜”、“宁城尖椒”、“宁城滑子菇”等地理标志产品,也就是极大地提高了宁城设施蔬菜品种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包括宁城县在内,作为我国北方重要蔬菜生产基地,京津沪地区反季节蔬菜重要供应基地和全区首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赤峰市每年向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供应蔬菜200万吨以上。
截至2022年底,全市设施农业累计综合占地面积达到187万亩,产量501.49万吨,产值162.2亿元。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区50%以上,稳居自治区首位。
信息来源:赤峰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