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为菊科(Asteraceae)假泽兰属(Mikania)多年生草本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被列入2023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之中,是我国重点管理的重大农林入侵物种。薇甘菊原产于热带美洲,先后入侵到亚洲、南太平洋等地区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薇甘菊的适生范围很广,从贫瘠到高肥力的土地都能生长,可以在多种类型土壤中,可生长的土壤类型有岩石、砾石、钙质土、沙质土、壤土以及黏土。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以及香港等地。
一、主要特征
(一)生物特征。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或木质藤本植物,茎细长,匍匐或攀援,多分支,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幼时绿色,近圆柱形,老茎淡褐色。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偶近戟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数个粗齿或浅波状圆锯齿,两面无毛,基出3—7脉;叶柄长2.0—8.0cm;上部的叶渐小,叶柄亦短。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常排成复伞房花序状,花序渐纤细,顶部的头状花序花先开放,依次向下逐渐开放,头状花序长4.5—6.0mm,含小花4朵,全为结实的两性花,总苞片4枚,狭长椭圆形,顶端渐尖,部分急尖,绿色,长2—4.5mm,总苞基部有一线状椭圆形的小苞叶(外苞片),长1—2mm,花有香气;花冠白色,脊状,长3—3.5mm,檐部钟状,5齿裂。瘦果长1.5—2.0mm,黑色,被毛,具5棱,被腺体,冠毛有32—38条刺毛组成,白色,长2—3.5mm。
(二)主要危害。薇甘菊在中国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风景林、水源保护林和经济林等,其中,郁闭度小的次生林、风景林和防护林受到的危害最为严重,甚至将其称为“植物杀手”。
(三)发生生境。常生于疏林、林缘、果园、旱地、草坪、以及水田田埂,池塘、湖泊、水库、沟渠和河道周边,此外,还发生于湿地、沼泽地等。
二、防治策略
薇甘菊营养生长期为每年4—10月,薇甘菊结实期为每年的12月到次年1—2月。最适宜防治时期为营养生长期。
根据薇甘菊发生的不同生境以及危害程度,结合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因地制宜,综合运用人工、农业、化学和生态措施,减少薇甘菊对经济和环境的危害。
三、防治措施
(一)监测预警
在摸清薇甘菊发生危害现状的基础上,对不同发生区域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监测预警和治理措施,条件较好的区域,可采取无人机精准监测,绘制高精度薇甘菊分布图。
(二)人工防治
根据薇甘菊发生面积和生育期情况,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1.薇甘菊点状散发区。主要是指新入侵发生地和已有实施防除的再发生地,其特征是单株相对独立生长,在春季、夏初,薇甘菊藤蔓较短时将其连根拔除,并持续进行监测,如发现薇甘菊还有发生,要持续在其营养生长期进行拔除,直至2年内不再发现薇甘菊为止。
2.薇甘菊集中连片区。主要是指不适宜采用除草剂除治的地方,在薇甘菊营养生长期,先清除薇甘菊地上部分的藤蔓,使用刀、枝剪等将上树的薇甘菊藤蔓在离地面50cm处割断,再用铲或锄挖出根部,然后打包集中运走,粉碎发酵销毁。
(三)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薇甘菊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发生生境和密度分别采取不同的药剂用量配比,化学防治的药物选择必须是防治薇甘菊的专用除草剂,应具有选择性强、低毒、高效、内吸性传导的特性。喷雾时要选择静风、晴好天气条件,避免喷施的药剂漂移到邻近敏感植物上,引起药害。在河沟边或农田边要谨慎使用化学除草剂,避免污染水体。施药区应插上明显的警示牌,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不同生境的化学防治方法如下。
除草剂配方:①用70%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0—50g/亩,兑水100kg(2000—3000倍浓度药液),均匀喷湿内外层枝叶,至药液欲滴为佳;②或选用18% 2, 4-滴微乳剂50—80ml/亩,兑水100kg配成1000—2000倍药液喷洒;③或选用24%氨氯吡啶酸水剂80—120ml/亩,兑水100kg配成800—1000倍药液喷洒;④或选用25%2, 4-滴•氨氯吡啶酸水剂30—60ml/亩,兑水100kg配成1500—3000倍药液喷洒。根据薇甘菊覆盖度20%—60%以上,依次选择低量至高量。
1.荒地。上述配方均可以使用。采用枝叶扫射处理,喷枪伸入盖层内上下左右转动射药,均匀喷湿内外层枝叶,至药液欲滴。
2.荔枝、龙眼等经济林以及攀绕乔灌木。可以选择配方③,机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或者高压喷雾器喷雾处理。若在已结果的果树林内用药,可将薇甘菊的多根主茎整合起来扎捆,用3—5层餐巾纸包裹捆扎成20cm长的结,然后将配方④50倍液注入捆扎的餐巾纸中至完全湿润,外面再用塑料薄膜包扎起来以防雨水冲刷,保持湿润十五天。
3.蔬菜、花卉、药材、林果苗圃、水库、鱼塘、水渠、水源周边生境。可以选择配方③④,应选择在无风天气,使用机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或者高压喷雾器喷雾处理,防止飘散到周边作物上导致漂移药害。
(四)生物防治
采用与薇甘菊有竞争性的本地植物或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对薇甘菊进行替代防控。
1.替代植物选择。薇甘菊的替代物种选择需适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繁殖。替代物种为具有苗期生长速度快(如猪屎豆、枫茅和麻竹等)、匍匐性强(红薯、鱼腥草和金线莲等)和植株冠层大(如魔芋、蓖麻和水冬瓜)等特点的本地植物或经济作物。替代植物可采取种子适生苗和扦插的再生苗材料,先在苗床培养成活再移栽到大田;草本植物移栽时的株高需达60cm以上,而木本植物移栽时的株高需达到120cm以上。
2.替代植物栽培。替代控制旱地农田薇甘菊,采取红薯、鱼腥草或魔芋等农作物轮作,株行距30—50cm条栽方式种植;替代控制果园薇甘菊,采取套种金线莲、枫茅和猪屎豆等经济植物,覆盖带应距离树盘40—60cm;替代控制旱地橡胶园薇甘菊,较适于3年的幼龄胶园,间种红薯、猪屎豆和枫茅等竞争植物,株行距50—60cm穴栽培并距离橡胶植株60—80cm;替代控制荒地薇甘菊,种植麻竹、蓖麻和水冬瓜等经济林木,株行距150—200cm塘栽混种在荒地自然植被中。
3.田间日常管理。薇甘菊出苗后45—60天进行田间观察,拔除或者地表切断长度大于50cm的薇甘菊藤蔓;在替代植物移栽时适量施用基肥,原则是减氮控磷增钾,每亩施用19.5公斤(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1.00:0.54:1.46)基肥,肥料主要施用在替代植物周围3—5cm;红薯、鱼腥草和枫茅等草本植物,生长到100cm左右时进行打芽去除顶端优势以增加分枝/分蘖数;木本植物猪屎豆、蓖麻和水冬瓜,当生长达200cm左右时修剪去距地面120cm以下的枝叶。
4.菟丝子生防。南方菟丝子(Cuscutacompestris Yuncker)应用人工快速繁殖技术培植田野菟丝子或从野外采集大量田 野菟丝子,在早上9点前或傍晚5点后将带10个以上吸盘的20—30cm田野菟丝子茎段缠绕于薇甘菊.寄生成功后继续从田野菟丝子生长的地方采集田野菟丝子生长芽苗,每隔20d投放1次,共投放8—10次。3个月后统计薇甘菊盖度、田野菟丝子寄生率(覆盖薇甘菊的盖度)。
四、注意事项
1.防除适宜实施的时间应在薇甘菊营养期(4—10月),且在10月必须进行1次;严禁在薇甘菊结果期(12月、次年1—2月)对薇甘菊实施人工拔除,导致其子实加速扩散蔓延。
2.防除应“铲草除根”,人工防治须尽可能连根拔起,其他技术措施关键也是要能防除根,以免迅速复发。
3.对于挖除的薇甘菊植株、根状茎不得随意堆放,应集中运走,采取粉碎、深埋等无害化方式处理,防止植株或残枝再次繁殖扩散。
4.清理后的区域应该加强监测,发现再次萌生薇甘菊植株时,人工及时连根拔除。
5.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时,应尽可能选择在无风天气进行,严禁药液飘散导致飘移药害;在施药区设置明显的警示牌,避免造成人畜中毒。
上一篇:长芒苋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下一篇:福寿螺防控技术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