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较为常见的病害类型之一,近日我市植保技术人员通过田间调查,发现鄂伦春自治旗南部乡镇发生大豆菌核病危害,发病田平均病株率3%、最高10%。据气象预报,8月份我市大豆种植区降雨次数、降雨量明显增多,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大豆菌核的萌发和侵染。请各地近期加强田间监测调查,重点监测历年发病较重、施肥量高、低洼、重迎茬地块。同时,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提高农户防治大豆菌核病的主动性,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蔓延。
一、危害特点
大豆菌核病病原为核盘菌,可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成株花期发生受害最为严重。
苗期症状: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
成株期症状:成株期染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灰褐色,四周暗绿色,湿度大时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杈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向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菌丝后期集结成黑色粒状、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呈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可使荚内种子腐烂、干皱、无光泽,严重时导致荚内不能结粒。
二、防治指导意见
(一)注意排水。如果遇到连日下雨的天气,田里积水,就要及时排水,尤其是低洼地块,不能让田里积水较长时间。
(二)药剂防治。 病菌子囊盘发生期与大豆开花期的重叠盛期是大豆菌核病的防治适期。田间发现大豆菌核病中心病株要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处理,并对中心病株周围喷药保护或全田施药,防止病情扩散。可选用菌核净、腐霉利、咪鲜胺、甲基托布津、氟唑菌酰羟胺等药剂,一般于发病初期喷一次,7~10天后再喷一次。
(三)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消灭菌源。大豆菌核病发生严重地块,来年应与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轮作,防止与向日葵、小杂豆进行轮作和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