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办发文〔2022〕2号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以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着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着力繁荣乡村网络文化,着力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制度、机制、模式和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数字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内生驱动。始终把维护好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广大农民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坚持统筹协调、城乡融合。强化资源整合、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坚持数字乡村与新型智慧城市一体设计、协同实施,推动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生态相互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用。
坚持规划引领、分类推进。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数字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和工程,结合各地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按照不同类型村庄发展规律,分类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按需建设信息化设施,防止形象工程、铺张浪费。
(三)行动目标
到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网络帮扶成效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网络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
到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二、重点任务
(一)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
1.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开展农村地区4G基站补盲建设,逐步推动5G和千兆光纤网络向有条件、有需求的乡村延伸。持续推进城市农村“同网同速”,优化提升农村宽带网络质量。探索运用卫星等多种手段,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医院网络接入水平和质量。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建设工程,依托有线电视网络承载智慧乡村服务。优化广播电视业务网络,推动广播电视服务走向“终端通”“人人通”。优化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农业农村、商务、民政、邮政、供销等部门农村信息服务站点的整合共享,推广“多站合一、一站多用”。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APP)软件,不断丰富“三农”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
2.推动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完善农村公路基础数据统计调查制度,强化电子地图定期更新,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数字化水平,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农村电网数字化改造,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补强农网薄弱环节。加快农村水利工程智慧化、水网智能化,进一步加强全国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动各类信息共享和联动更新。支持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等建设,补齐冷链物流短板。
专栏1 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提升工程 |
继续实施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推进农村地区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收看收听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 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型水利设施智能化改造。完善雨水情测报和工程安全监测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型水利工程的信息感知能力,落实工程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步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型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仿真运行管理,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监管。 |
继续实施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推进农村地区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收看收听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型水利设施智能化改造。完善雨水情测报和工程安全监测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型水利工程的信息感知能力,落实工程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步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型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仿真运行管理,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监管。
(二)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
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建立健全农业数据资源目录,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加快建设全国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库,构建全国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以粮、棉、油、果、菜、茶、糖、生猪、奶牛、水产等重要农产品为重点,深入推进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提升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加强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安全等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农村数据流通、使用效率。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为政府和市场主体提供公共数据服务。打造惠农数字粮食服务平台,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大数据体系,以数字技术赋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建成全国农田建设数字化监管平台,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永久基本农田等数据库,建设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
4.建设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统筹使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卫星及民商遥感卫星等资源,构建农业天基网络,形成常规监测与快速响应的农业遥感观测能力。开发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和不同地域需求的无人机导航飞控、作业监控、数据快速处理平台,构建航空观测网络,提升区域高精度观测和应急响应能力。整合利用各类农业园区、基地的物联网数据采集设施,逐步推动数据汇集。
5.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建设一批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推进无人农场试点,通过远程控制、半自动控制或自主控制,实现农场作业全过程的智能化、无人化。大力推进数字育种技术应用,建设数字育种服务平台,加快“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转变,逐步发展设计育种。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探索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
6.加快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制定智慧农业技术发展路线图,重点突破智慧农业领域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和关键技术,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加强专用传感器、动植物生长信息获取及生产调控机理模型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点推进适用各种作业环境的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推动农机农艺和信息技术集成研究与系统示范。加强农机装备技术创新,逐步突破200马力无人驾驶拖拉机、大型液压翻转犁、精密播种机械、复式作业机具等整机和机具。
7.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培育一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信息综合服务企业,引导社会主体开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建立完善科技特派员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在线指导答疑和交流工作经验。
专栏2智慧农业建设工程 |
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改造提升农业农村云基础设施,升级完善农业农村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农业农村数据“一张图”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分析通用系统。 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围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战略性前沿性技术超前布局、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和分中心,实现相关技术产品集成应用、中试熟化、标准验证、示范推广等,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综合应用的集成示范。 |
改造提升农业农村云基础设施,升级完善农业农村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农业农村数据“一张图”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分析通用系统。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围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战略性前沿性技术超前布局、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和分中心。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在数字化水平领先的地区,建设一批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对接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和分中心,实现相关技术产品集成应用、中试熟化、标准验证、示范推广等,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综合应用和集成示范。
(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行动
8.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网络销售区域特色农产品。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持续实施“数商兴农”,积极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认证和市场推广,以品牌化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建立完善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服务规范和运营机制,发展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实现统一仓储、分拣、运输、揽件。持续发展“巾帼电商”,培育“巾帼电商”品牌,开展面向农村妇女的电商培训。引导电商平台规范有序开拓电商分销渠道,用好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
9.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畅通“工业品下乡”通道,促进农村居民生活用品、农资农具、生产经营服务的线上购买。丰富农村信息消费内容,发展乡村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合理引导农村居民在网络娱乐、网络视听内容等领域的消费。加强农村信息消费市场监管,严肃查处制假售假、违法生产经营等行为,切实保护农村居民的消费权益。瞄准农村信息消费重点领域和产品,开展消费品质量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消费者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品质量安全意识。
10.加快培育农村新业态。推进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智慧便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线上推荐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点路线。推进创意农业、认养农业、健康养生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发展,探索共享农场、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新模式。通过网络传播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在线旅游、电子商务、位置信息服务、社交媒体、智慧金融等平台企业将产品和服务下沉到乡村,健康有序发展农村平台经济。
专栏3农村电商优化升级工程 |
深入推广“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健全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 持续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在县乡两级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服务网络,推进直投到村,鼓励采用邮快合作、快快合作、驻村设点、交快合作、快商合作等多种方式。建设农村邮政普遍服务惠农公共平台,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培育邮政服务农特产品出村进城项目和快递服务现代化农业金牌项目。 |
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健全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持续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在县乡两级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服务网络,推进直投到村,鼓励采用邮快合作、快快合作、驻村设点、交快合作、快商合作等多种方式。建设农村邮政普遍服务惠农公共平台,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培育邮政服务农特产品出村进城项目和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四)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11.完善农村智慧党建体系。推进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优化升级,扩大网络党课在农村党员教育中的应用。丰富党建信息化综合平台功能,加快基层党组织“上云”。综合运用重点新闻网站、政务网站、“两微一端”等平台,积极稳妥、依法依规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等信息网上公开,拓宽党群沟通渠道,畅通社情民意。
12.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完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实现网上政务服务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提高涉农事项全程网上办理比例,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向乡镇、村延伸,扩大乡村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点部署范围,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稳步扩大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深化农村综合服务网点覆盖,推进农村地区数字社区服务圈建设,提升政务、商超、养老等综合服务功能,做好乡村服务“最后一百米”。建设农村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农村工程建设项目“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
13.提升村级事务管理智慧化水平。推广村级基础台账电子化,建立统一的“智慧村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推进村级事务及时公开、随时查看。进一步丰富村民自治手段,推进村民在线议事、在线监督。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促进建成便民快捷、管理高效、上下联动、部门共享的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库。
14.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逐步完善“互联网+网格治理”服务管理模式,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推广“一张图”式乡村数字化治理模式。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实体平台、热线平台三大平台融合发展,整合法律服务网与司法行政APP、小程序功能。推广运用智能移动调解系统,拓展利用移动端开展法律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维权指引、视频调解等线上服务。高质量建成涵盖所有县、乡、村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体系,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建设。引导各级各类社会化视频图像接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积极推动视频图像资源与网格中社会治理基础数据有效融合、开放共享。
15.加强农村智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依托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对乡村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林牧区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及生产生活安全进行监测预警。依托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合理调度防灾救灾物资,做好乡村受灾人群应急救援和保障服务。完善覆盖全面、实时监测、全局掌控的乡村数字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建立突发事件风险监测与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引导村民开展自我卫生管理和卫生安全防控。完善农村气象灾害智能预报系统,构建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立精细到乡镇的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推动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覆盖,建立应急广播快速传达通道。
专栏4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打造工程 |
开展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地区便民服务软件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推进农村地区数据资源整合,实行一次综合采集、多方共享利用。 推进农村地区“智慧法援”建设。推进“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云律所”建设,利用远程视频系统为农村地区提供线上法律援助、咨询等服务。支持在每个行政村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点,依托村(居)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设立联络员,配备实现宽带接入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设施。定期组织对法律援助联络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能力。 巩固提升农村地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和智能化示范应用。充分发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和海量视频资源优势,探索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农村治安防控和社会治理、生态建设与保护、疫情防控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智能应用。 构建农村地区智慧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构建由地面观测调查、无人机摄影测重、雷达监测以及卫星遥感等综合互补的一体化、智慧化农业农村气象灾害观测探测体系。发展精细化、动态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和农用天气预报技术,面向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和农用天气预报技术,面向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灾害高敏感对象,建立灾害影响速判决策支撑系统。 推进农村地区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覆盖。聚焦基础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做强应急广播“最后一公里”,建设质量高、抗毁灭能力强的应急广播大喇叭主动发布终端,推动应急信息精准传递。 |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地区便民服务软件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推进农村地区数据资源整合,实行一次综合采集、多方共享利用。推进农村地区“智慧法援”建设。推进“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云律所”建设,利用远程视频系统为农村地区提供线上法律援助、咨询等服务。支持在每个行政村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点,依托村(居)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设立联络员,配备实现宽带接入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设施。定期组织对法律援助联络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能力。巩固提升农村地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和智能化示范应用。充分发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和海量视频资源优势,探索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农村治安防控和社会治理、生态建设与保护、疫情防控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智能应用。构建农村地区智慧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构建由地面观测调查、无人机摄影测量、雷达监测以及卫星遥感等综合互补的一体化、智慧化农业农村气象灾害观测探测体系。发展精细化、动态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和农用天气预报技术,面向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灾害高敏感对象,建立灾害影响速判决策支撑系统。推进农村地区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覆盖。聚焦基层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做强应急广播“最后一公里”,建设质量高、抗毁灭能力强的应急广播大喇叭主动发布终端,推动应急信息精准传递。
(五)乡村网络文化振兴行动
16.筑牢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功能,拓展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持续开展县级融媒体中心东西部协作交流。强化乡村网络文明建设,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对“三农”题材网络视听节目的支持,增强优质内容资源供给。规范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通过网络在农村地区开展涉及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普及工作。遏制不良网络信息在农村传播,加强农村少年儿童不良信息防范教育。
17.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按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标准,推进全国文物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时将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加强农村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组织开展中华文化资源普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用数字化手段保存农村地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字化工作,完善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加大文物资源数字化展示传播与进村力度,推出一批“数字文物资源库”和“数字展览”。推进农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信息化,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农家书屋。
专栏5乡村文化设施和内容数字化改造工程 |
深入推进乡村核心文化资源数字化。汇集乡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曲剧种、农耕文明遗址等数据资源,丰富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实现乡村核心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 实施云上民族村寨工程。在全面普查基础上,对已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数字化留存,建立涵盖特色村寨基础信息、历史文化、民族记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展示、影响资料、相关规划、保护机制等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形成智慧村寨数据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 |
汇集乡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曲剧种、农耕文明遗址等数据资源,丰富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实现乡村核心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实施云上民族村寨工程。在全面普查基础上,对已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数字化留存,建立涵盖特色村寨基本信息、历史文化、民族记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展示、影像资料、相关规划、保护机制等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形成智慧村寨数据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
(六)智慧绿色乡村打造行动
18.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数据收集与分析,实现农村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智慧监管。建设全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系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监测分析、畜禽(水产)养殖监测分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调查分析、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分析、农用地面积和环境质量监测分析。综合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高清视频等技术对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开展常态化、自动化监测。构建秸秆焚烧管控管理平台,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焚烧火电监控监测。利用4G/5G、北斗卫星、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建设林草资源“图库数”和林草资源云,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林草信息化示范区。
19.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在线受理机制,引导农村居民通过APP、小程序等方式参与人居环境网络监督。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选择重点和一般类监控村庄开展环境监测。综合应用无人机、高清视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对农村房屋、道路、河道、特色景观等公共生活空间进行监测,为维护村容村貌提供管理依据。建立农村供水工程数字管理平台,打造全国农村集中供水信息化管理“一张图”,提升千吨万人工程自动化监测覆盖率。
专栏6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数字化管理提升工程 |
深化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覆盖。明确农村环境监测范围,选择全国有代表性的500个重点监控村庄和2500个一般监控村庄,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生态质量监测,基本实现全国区县级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 补齐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短板。通过农业面源污染入水体量监测和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野外定位观测相结合,拓展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范围。 加强农村地区饮用水重点监测。推进重点监管对象常规监测,开展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以及灌溉规模10万亩及以上的农田灌溉水水质监测,不断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
明确农村环境监测范围,选择全国有代表性的500个重点监控村庄和2500个一般监控村庄,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生态质量监测,基本实现全国区县级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补齐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短板。通过农业面源污染入水体量监测和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野外定位观测相结合,拓展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范围。加强农村地区饮用水重点监测。推进重点监管对象常规监测,开展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以及灌溉规模10万亩及以上的农田灌溉水水质监测,不断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七)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行动
20.深化乡村“互联网+教育”。继续夯实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协同推进教育专网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持续改善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完善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覆盖全国、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应用,助力农村地区学校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面向农村重点群体开发涉农教学资源,开展各类涉农信息技术、农村电商、信息产品使用、劳务品牌等专题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继续开展民族语文信息化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动现有民族语文信息化成果的规范管理。
21.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信息技术在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融合应用,推动各地完善县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专网,规范信息技术标准、通信资源、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存储和使用规则。构建远程医疗协同体系,逐步实现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共享。推进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落地应用,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在农村地区全面应用,推动农村医保经办服务网上办理,实现医保政务服务“全程网办”“一网通办”。稳步推进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22.完善农村社保与就业服务。稳步推进乡镇、村基层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步推进社保服务事项下沉,充分依托村镇基层平台开展社保经办服务。推广电子社保卡普及应用,扩大便民服务终端覆盖范围,将就业、社保服务与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相结合,增强“就近办、线上办”能力。持续推进全国社保关系转移和待遇资格认证系统建设,依托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网上办理。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综合信息系统,加强农民工外出务工等形势分析。加强乡村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金保工程”和各地公共招聘网络渠道,面向农村居民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23.提升面向农村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推广应用全国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完善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全国儿童福利系统、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管理,简化农村“三留守”人员、残疾人补贴申请受理流程。依托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全国低收入妇女信息管理。发展“互联网+助残”,推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农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推动社保卡等加载残疾人服务功能。引导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各类应用开展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升级,加快推进无障碍产品和服务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对乡村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
24.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进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在农村特色产业、农产品收购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助农服务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涉农信用信息平台,推动涉农信用信息集中整合,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引导当地涉农金融机构提升农户建档评级和授信覆盖面。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基于大数据和特定场景进行自动化审批,提高信贷服务效率。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利用互联网、卫星遥感、远程视频等技术,开展农业保险的线上承保理赔。
专栏7乡村惠民便民服务提升工程 |
深化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开发集教师能力测评、学习资源精准投送、学习效果跟踪反馈为一体的功能应用,分层分类汇聚优质学习资源,供农村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自主选择使用,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扩大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构建利用智能技术支持教师发展、优化教师管理的新模式。 开展县域远程医疗专网建设。建立县域一体化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通过覆盖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专网,集合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双向转诊、互联网诊疗等功能,支撑县域医疗共同体的整体运行和协同。县域远程医疗专网逐步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联通。鼓励在县级医院统一建立互联网医院,有条件的地区可将互联网诊疗平台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 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推动构建“线上线下打通、跨金融机构互通、金融与公共领域融通”的新型服务渠道,建立“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惠农综合服务平台,推出“惠农版”“大字版”“民族语言版”等智慧金融APP,提升农村居民金融服务普惠水平。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力度,实现金融服务对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滴灌”。加快金融与民生系统互通,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标准规则体系和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提升“三农”资金与信息安全水平。 |
依托现有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开发集教师能力测评、学习资源精准推送、学习效果跟踪反馈为一体的功能应用,分层分类汇聚优质学习资源,供农村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自主选择使用,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扩大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构建利用智能技术支持教师发展、优化教师管理的新模式。开展县域远程医疗专网建设。建立县域一体化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通过覆盖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专网,集合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双向转诊、互联网诊疗等功能,支撑县域医疗共同体的整体运行和协同。县域远程医疗专网逐步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联通。鼓励在县级医院统一建立互联网医院,有条件的地区可将互联网诊疗平台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推动构建“线上线下打通、跨金融机构互通、金融与公共领域融通”的新型服务渠道,建立“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惠农综合服务平台,推出“惠农版”“大字版”“民族语言版”等智慧金融APP,提升农村居民金融服务普惠水平。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力度,实现金融服务对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滴灌”。加快金融与民生系统互通,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标准规则体系和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提升“三农”资金与信息安全水平。
(八)网络帮扶拓展深化行动
2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依托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进行常态化监测帮扶。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支持脱贫地区探索消费帮扶新业态新模式,带动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鼓励中央单位在定点帮扶工作中推动数字乡村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创新和利益联结覆盖。依托“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26.做好网络帮扶与数字乡村建设有效衔接。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数字乡村建设,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数字乡村聚力行动。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推进脱贫地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强化农村邮政体系作用,引导电商、快递、物流企业向中西部农村地区深入拓展。探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着力提升脱贫地区农村人口的数字素养与技能。进一步拓宽网络公益渠道,加大公益项目网络筹资力度,开发面向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公益捐赠、学业资助、创业扶持、就业促进、医疗救助、智志双扶、素质提升、社区服务、生态环保、妇女儿童保护与发展、扶弱助残等方面的公益项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级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各部门数字乡村相关配套政策和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整体规划数字乡村发展重点方向和年度工作要点,统筹推动解决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深入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鼓励各地开展省级试点工作。
(二)加强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按规定统筹利用现有涉农政策与资金渠道,支持数字乡村重点项目建设。综合利用通信、公路、水利、电力等渠道资金,支持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利用好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支持智慧绿色乡村建设。通过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等渠道支持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利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三个课堂”应用等渠道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加强金融服务对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智慧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新业态等领域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融资支持。
(三)加强人才支撑瞄准数字乡村发展需求,引导高校合理设置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智慧农业等相关专业。鼓励涉农高校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持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充分发挥其在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优势和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就业人员等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各地依托区域内高校、农业龙头企业等资源,培养实用型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积极开展农村创业、科技服务、生产经营、电商服务、劳务品牌等领域人才培训活动。
(四)加强指导监督统筹推进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出台数字乡村领域标准规范,持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建立数字乡村发展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和督促检查。建立数字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数字乡村评价工作。
(五)加强安全保障加强农业农村数据安全保护,落实涉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网络安全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继续强化农村地区电信广播电视设施安保工作,大力打击盗窃破坏电信广播电视设施的违法行为。依法打击涉农信贷、保险及网贷平台等领域中的互联网金融诈骗行为,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宣传工作。组织开展面向农村居民的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六)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融媒体、党建信息平台、“两微一端”、直播平台等渠道,宣传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措施和进展成效,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做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相关公益广告制播工作,积极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交流活动,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