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卫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等系列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开放理念,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规模和质量为目标,以培育开放特色产业、构建开放市场体系、提升开放合作平台、优化开放营商环境为重点,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推动高水平开放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聚焦资源禀赋,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聚焦“六特”产业,深入开展特色农业提质计划,中宁县国家现代农业(枸杞)产业园创建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宁夏奶业科创中心DHI检测实验室建成运营,海原县全国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县、麦垛山奶牛养殖基地有序推进,创建国家级肉牛(羊)、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8个、产业强镇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个。全市枸杞、蔬菜、硒甜瓜、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亩、22.7万亩、52.4万亩和3000亩,奶牛存栏13.9万头,肉牛、肉羊饲养量稳定在37万头、242万只左右。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342家、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29个、家庭农场1489家,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农产品178个,中卫硒砂瓜、沙坡头梭鲈、海原小米、大战场樱桃番茄等13个产品被评定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宁枸杞”“中卫硒砂瓜”“沙坡头旱苹果”品牌价值达200.53亿元、49.33亿元、9.49亿元。
扩大营销渠道,积极融入现代市场体系。优化外销窗口网点布局,试点建设集产品销售、旅游宣传、特色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卫农产品外销窗口”。截至目前,打造中宁枸杞区域营销中心2家,在全国建成中宁枸杞专卖店、专柜1000余家。通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阿联酋、巴西、西班牙等国家地区成功注册境外商标,拥有出口企业27家,枸杞产品出口到美国、荷兰、西班牙、英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出口量近3000吨,创汇2600余万美元。培育蔬菜出口企业11家,年均出口蔬菜1.5万吨。建成“宁夏六盘山牛肉”等品牌体验(营销店)店7家。每年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宁夏精品中国行等活动,集中展示展销枸杞、肉牛、冷凉蔬菜、马铃薯、预制菜等中卫名优特色农产品和精深加工制品,助力名优特色农产品进一步走向全国大市场。
强化对接协作,建设资源集聚开放平台。连续举办七届枸杞产业博览会,从第二届开始,每年订单更是以数亿元计。特别是第七届枸杞产业博览会,发布中宁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企业“白名单”,发布“杞乡有礼”系列产品,启动“一棵枸杞树”公益活动,签订购销合同431份,金额达17.1亿元;签订招商引资及战略合作协议33份,金额达102亿元,其中枸杞类10.2亿元。深化闽宁协作,海原县依托闽宁科技园,形成产业集群,引进加工生产服装、袜子的纺织企业6家,建有纺织帮扶车间16个,从事纺织的妇女有1000余人。2016年以来,争取闽宁协作资金4.54亿元,实施项目184个,争取闽宁社会帮扶资金5300万元,实施项目60个。加强劳务中介组织及劳务经纪人培育,建立海原驻福建漳浦劳务服务中心,年均向福建输送务工人员804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75人。2021年以来,立足海原县农副产品资源品牌优势,在福建省漳浦县积极拓展“特产馆+展会+工会+电商”等销售渠道,推动消费帮扶产品进入机关、企业、社区、商超,累计销售海原县农特产品6.5亿元,形成了“产地直销”“西货东卖”消费帮扶新模式。
汇聚发展合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梳理编制市农业农村局进驻中卫市政务服务大厅事项负面清单及窗口委托审批事项清单22个大项、43个子项、52个事项,修改完善网上办事指南,切实提高群众办事的便捷化、满意度。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实施枸杞大数据平台、智慧畜牧大数据平台等行业智慧应用,农业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培育自治区青年拔尖、青年托举人才、“智创卫(未)来”等人才16名,创建农业领域“塞上名家”工作室3个,重点向枸杞、冷凉蔬菜、肉牛(羊)等重点产业倾斜。中宁县聚焦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各类高端人才186人,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各类枸杞创新平台18个,每年列支5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扶持,以“政策+资金”红利推动产才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