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已经举办的8场地产优质农产品评优品鉴活动中,金山区的西瓜(小型)、番茄(大果型、中小果型)和水蜜桃等4个品种拔得头筹,荣获唯一的金奖称号;其他特色农产品如水果玉米、“桃太郎”番茄等,成为了市民争相购买的“网红”产品,复购率都在80%以上。金山区的农产品之所以受到消费者青睐,源于其多年来坚持走品种、品质、品牌并重的“三品”战略路线,农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品牌效益不断彰显,取得了行业“领头羊”地位。金山区的主要做法:
一、三管齐下选育优质品种
1、做好引种文章。按照“什么来钱种什么”的要求,经营主体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自主引进质量好、效益高的新品种。例如,施泉葡萄合作社从日本引进“晴王”葡萄品种,用五年时间摸索出最佳种植条件,形成了规模量产,市场售价40元/斤。又如,绿田合作社从海南引进芒果、杨桃、芭乐等热带特有、珍稀水果,不仅起到了观光展示的效果,还实现了成片化种植,与市内多家高档酒店达成了订单供应。
2、做好育种文章。为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农产品品种,经营主体积极对接上海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提供生产基地共同开展新品种开发、中试等创新工作。例如,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而保留下来的珍贵地方优质薄皮甜瓜品种“亭林雪瓜”已成为农民种植的“致富瓜”,在市场上有较高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此外,金山还较早成立了上海蟠桃研究所、上海蓝莓研究所、金山葡萄研发中心、金山哈密瓜研发中心等20家市、区级农业研发中心,建立专家工作站4家,累计培育了近40个动植物新品种。
3、做好选种文章。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偏好变化,满足不同层面消费者的口味,经营主体认真比较历年销售情况,不断更新品种结构,合理布局生产规模。例如,施泉葡萄合作社考虑到市民健康认知水平日益提高,将甜度适中的新品种替换高甜度品种;同时,考虑到部分中老年消费者的怀旧情结,小规模保留了“藤稔”葡萄品种,实现了“精准种植”。
总体上看,金山的小皇冠西瓜、亭林雪瓜、“鑫品美”草莓、红美人柑橘、皇母蟠桃、施泉葡萄、“开太红”小龙虾等,都已形成了较好的规模效应。
二、三位一体提升农业品质
1、设施是基础。金山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水平较高,有实力的经营主体普遍采用温室生产技术,不仅能营造各类作物生长所需的气温条件,还能有效克服各类灾害天气的不良影响。例如,今年梅雨季时间偏长,采用温室栽培的蟠桃园收成和品质普遍好于露地栽培的方式。此外,不少水稻合作社利用金山发展无人机产业的契机,探索了无人机植保服务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标准是关键。金山区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整合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标准,构建形成与国际接轨、具有金山特色的品牌创建标准。打造涵盖农产品等级规格、品质评价、产地初加工、农产品包装标识、田间地头冷库、冷链物流与农产品储藏等全过程全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消除生产经营环节标准空白。
3、安全是保障。建立金山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共享平台,统筹推动全区各类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融通建设,形成互联共享、上下贯通的数据链条。支持全区各类农业标准园(场)纳入上海市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将全部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生产主体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
三、三项措施打造知名品牌
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经营主体努力挖掘品牌故事,依托区里“百花、百果、百菜、丰收”四大节庆活动及各类展会,大力宣传推介本基地优质品牌农产品,参与营造“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经营主体普遍认为,区里主办的节庆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展示和交易平台,有效扩大了自营品牌的社会知晓度。
2、主导企业形成品牌矩阵。金山区围绕“一葡二桃三莓四瓜”核心优质农产品,引导每一类农产品由一家领军经营主体牵头,注册专用品牌,推动周围同类经营主体形成品牌加盟户“矩阵式”整合,实现同类农产品“技术标准化、质量可追溯化、销售品牌化”。目前,全区已打造了“金山岛”大米、“鑫品美”草莓、小皇冠西瓜等13个品牌矩阵。
3、线上线下拓展销售渠道。线上,经营主体积极对接盒马、叮咚、美团买菜、东方购物等知名电商,一些实力强的经营主体还建设自有电商平台。今年,区内多家合作社通过淘宝、抖音、东方CJ等平台开展直播带货,销售火爆。比如4000箱小皇冠西瓜,2000斤皇母蟠桃在东方CJ上半小时被抢购一空。据统计,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区规模化生产基地中,50%的水果和30%的蔬菜实现了线上销售。线下,金山区鼓励各经营主体对接高端商超、金融机构,为品牌农产品营销推广铺路架桥,先后开展了“金山区特优农产品进市区”推介会,“银政合作”优质农产品进农业银行现场展销活动等。同时,举办农产品品牌营销人才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的品牌保护意识和营销能力。
(金山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