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凝结了总书记对“三农”问题的实践探索、理论思考和深厚情怀,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发挥好机关党建“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职能作用,就必须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全面掌握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今年以来,我曾聆听了国家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宋洪远主任、国家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张红宇司长、省农工办张保强副主任三位领导的相关辅导讲座,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核心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大家共同学习领会。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从陕西梁家河村到中南海,始终对农业农村农民饱含深情,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的系列重要论述,与他在陕北农村当7年农民和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艰苦磨练密切相关,与他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主政时亲力亲为抓农业农村工作的丰富经历和不懈探索密切相关。总书记作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了解农民、熟悉农村、深知农情,重“三农”懂“三农”爱“三农”,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我们学深弄懂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就要原原本本地通读总书记的“三个讲话”即: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2016年4月25日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讲话、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我们要深切感受总书记朴素的公仆形象和深深的“三农”情怀,去领悟总书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八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了归纳概括:一是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二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三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四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五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六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七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八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这八个方面对事关“三农”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系统的、全面的概括指导,希望大家在这八个方面下功夫,每个方面都可以梳理出几千字的内容来,就一定能有一个比较深刻、全面的领会。
二、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和理论支撑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必须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和理论支撑。根据宋洪远主任、张红宇司长的辅导报告,我从两个方面给大家进行了梳理归纳。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九大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导向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问题导向就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要求。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
第1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100周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3个要求: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都要小康,这是从覆盖的人群角度讲的;全面小康是覆盖城市和乡村的小康,也这是从区域角度说的;全面小康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在内的小康。2013年总书记有一个论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总书记讲这几句话,实际上讲的就是小康和“三农”的关系,解决好了“三农”问题,全面小康才能实现。
第2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50年,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有3点要求:第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从内容上提出的要求,目前农业现代化是短腿;第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农村是基础;第三,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前来看农村是短板,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实现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做好“三农”工作,就是乡村振兴。
2、乡村振兴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和“三农”领域,概括为“三个不平衡”“三个不充分”。
“三个不平衡”。第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2.7:1,跟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2.45:1相比,差距扩大了,这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际上的经济平均数据是有两个拐点,一个是2.5:1、一个是3。0:1,若高于2.5:1,社会就不稳定了;如果超过3.0:1,这个国家就会出现动荡。我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还是城乡收入差距大的问题。第2,城乡基础公共服务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十个事上。居民饮水、电力供应、道路、燃气、住房、科技产品和科技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城市人和农村人同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但在科、教、文、卫、保加上水、电、路、气、房这十个事上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却不是均等化的,城乡差距很大,发展不平衡。第3,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去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村级经济总收入超过100亿的有37个,其中最大的村经济总收入是1300多亿,第二个村是1100多亿,这两个存加起来是2500多亿。2500多亿是什么概念呢?去年青海省全省的GDP是2500多亿,两个村就干过一个青海省。东部发达地区有大村、强村、富村,但在中西部地区农村,还有许多空壳村、负债村等小村、穷村、弱村。
“三个不充分”。第1,农业和农村的产业发展不充分。以农业为例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有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比如种子,我们全国种子行业的研发投入费用加起来赶不上美国一个种子企业,这就是差距。比如茶叶,全中国的茶叶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比重赶不上英国的一个立顿公司。这就是有效生产能力不高。第2,资源要素利用不充分。全国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是27%,但农业产值占GDP总值的8%。农业发达国家是1%-2%的农业人口却生产出4%-5%的产值。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去年是57%,发达国家是75%。资源利用率低,到现在我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我们农产品的产量在增加,但不适合市场需要,卖不出去,库存也在增加。市场需要的国外产品进口到岸价比当地生产还要便宜,说明市场竞争力不强。第3,农业投入、农民增收渠道不宽。一说增加投入,就是增加农业财政支出,但仅靠政府依赖财政投资农业远远不够,这就是投资不充分。另一个农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宽,一讲农民增加收入,就要靠价格,我们的价格已经遭遇“天花板”,涨不上去了,而且还在降,这样经济收入就面临着挑战。增加农民工增加工资是老板给钱、市场给钱,更不容易。综上所述,要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资源要素利用不充分、农业投入和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的问题,就要解决城乡区域不平衡、“三农”领域不充分的问题。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支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张红宇司长把总书记七次重要讲话的相关内容概括为七个标志,那就是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乡村振兴五句话二十个字、乡村振兴七条道路、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乡村振兴要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第一个标志:总书记在2013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三个必须”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个必须”强调了“三农”工作和国民经济之间的深度关系。
第二个标志:总书记2015年7月在吉林视察工作时提出的“三个不能”即“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淡薄农村,不能忘掉农民”。“三个不能”反映的是“三农”工作的宗旨意识。
第三个标志:总书记2016年4月25日在安徽小岗村深化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提出的“三个坚定不移”,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农村改革,坚定不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个坚定不移”表达了“三农”的政策导向是改革、发展、稳定。
第四个标志: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420个字展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外延和基本概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书记聚焦乡村振兴对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完整表达。
第5个标志:总书记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乡村振兴要在七个方面有所作为(即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一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之路;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三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道路;四是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走绿色发展之路;五是传承提升发展农耕文明,走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完善乡村治理结构,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是总书记就乡村振兴作出全面系统深度的解答。
第六个标志: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在山东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乡村振兴要精准发力、实现五大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第七个标志:总书记在今年7月5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动员部署会上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三、全面了解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安排部署
自十九大以来,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召开了两个会议、出台了两个文件。“两个会议”是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两个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围绕乡村振兴部署了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
(一)按照时间节点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1.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起到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2.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3.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乡村振兴要遵循的六项基本原则
乡村振兴是长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从2018年开始到2050年,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搞运动。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资源要素优先配制、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二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尊重农民的选择,尊重农民的利益。三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原则。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四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原则。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五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六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三)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明确的6大重点任务
1.产业兴旺。一是把农业搞好,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推进高质量发展;二是促进农村非农业的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实现增产、增值、增效、增收有机结合,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2.生态宜居。核心要求要把握两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想办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把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搞好。
3.乡风文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4.治理有效。创新治理体制,构建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的基层基础工作。
5.生活富裕。提高农村民生和保障水平,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收学杂费、农村新增劳动力要更多的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和高中教育、推动优质学校资源。
6.摆脱贫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人口获得感,真正实现持续的稳定的脱贫,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四、全面了解河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七大行动”
2018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了《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冀发[2018]1号)《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决定》(冀发[2018]16号),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七大行动和政策保障措施。省农业厅、省农工办是其中五大行动的责任单位,为有效推动工作落实,厅党组决定组建“四个农业”、奶业振兴、产业扶贫、“空心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指挥部,抽调精干力量,整合全厅办、全系统资源,集中攻坚克难,推动工作突破。
(一)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实现突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方案》,聚焦“四个一百工程”,进一步实化工作抓手、细化工作举措。打造100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按照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以10大类27种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培育100个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30%以上的产品销往高端市场,带动区域内产品溢价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打造100个农业领军品牌。围绕小麦、玉米、油料、果品、乳品、肉蛋、食用菌、蔬菜、水产和杂粮十大优势产业,打造100以上行业领军品牌,其中品牌价值超10亿元的企业品牌达到30个以上,价值超50亿元的20个以上、价值超100亿元的10个以上。打造100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开展提档升级,打造100个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100个创新型农业企业。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和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为重点,培育100个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广、市场竞争力强、在全国同行业领先的创新型农业企业。
(二)实施脱贫攻坚战行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实现突破。聚焦张承坝上地区和深山区10个深度贫困县、206个深度贫困村,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实施产业扶贫“十百千”示范工程,全面推广十大产业扶贫模式,做大做强百家扶贫龙头示范企业,着力打造千个特色产业扶贫样板村,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贫困农户稳定脱贫。深化京津对口协作和中直单位定点扶贫,搞好省内对口帮扶,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打造连接贫困人口和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平台。
(三)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在改变农村面貌上实现突破。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提升村容村貌水平,到2020年全省农村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在全国前列。有序开展“空心村”治理。重点对张家口坝上等地区空心率50%以上1073个村开展集中治理。连片建设美丽乡村。依托旅游景区、特色产业、文化古村落等资源,按照农村新型社区与产业园区、生态功能区统筹推进路径,重点建设100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美丽乡村片区,打造200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整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按照空间优化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土特色风貌美、业新民富生活美、人文和谐风尚美的要求,打造10个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引领全
4.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在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上实现突破。加快张家口冬奥绿化。加快雄安新区森林城市建设。加快太行山燕山绿化。加快大型规模化林场建设。加快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5%,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5.实施富民强村行动,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集体经济上实现突破。充分挖掘非农就业增收潜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深化京津冀劳务协作,加强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采取以机代人、规模经营、投入品减量、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推广订单农业、“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完善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分享更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有效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充分挖掘农村资源资产增收潜力。盘活农村各类资产资源,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土地、农宅、资金、资产等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的综合扶持力度,落实和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扶持政策及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政策,积极拓展农民转移性收入。
6.实施文明和谐乡村建设行动,在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上实现突破。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加快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7.实施农业农村新动能培育行动,在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上实现突破。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巩固确权登记成果,扩大成果应用,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着力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核资;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有序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导支持农民以土地、林地、草原、农宅经营使用权等入股开展股份合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深化农村其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农垦改革,促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分离农场办社会职能,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杈确权登记发证。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建设生产、供销、信用综合为农服务平台。推进水权水价改革,推行“定额管理”“超用加价”“终端水价”等水价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