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农业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行情资讯 > [吉林] 披荆斩棘 圆梦小康——吉林省脱贫攻坚述评

[吉林] 披荆斩棘 圆梦小康——吉林省脱贫攻坚述评

发布时间:2021-07-10 来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终于成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义无反顾肩负起引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重任担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闻令而动、合力攻坚,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2015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留下了殷殷嘱托:“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航向既定,破浪前行。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吉林省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扛责在肩、尽锐出战,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全省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7个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14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7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被国务院通报表扬,连续获得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吉林省委、省政府践行了“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全省上下书写了一份摆脱绝对贫困、走进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亮丽答卷。

    ■吃不愁、穿不愁,群众生活有保障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绝不让一个人掉队。”吉林人立下愚公志,誓圆小康梦。

    然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不留“死角”、找准“路子”,吉林省将脱贫工作从“点”扩大到“面”,瞄准西部干旱盐碱沙化地区和东部高寒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春风化雨,原本贫瘠的土地,萌发出新的生机。

    地处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是省内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让百姓住进好房子不仅是贫困群众的心中所盼,更是当地政府的工作目标。

    风停了,雨住了,太阳慢慢地照射出屡屡光亮,洒在了通榆县乌兰花镇乌兰花村。于是,白的墙、红的瓦、绿的树、粉的花,格外亮丽。

    “欢迎欢迎,快到屋里来!”村民代桂荣站在家门口笑盈盈地迎接记者。在她身后,掩在庭院绿意葱葱之中的,是一幢崭新的砖瓦房。

    “这岂止是砖瓦房,更是我们的‘暖心房’。”曾经饱受危房困扰的代桂荣如今美滋滋的,“现在外面风再猛、雨再大,我这心里也安稳着呢。”

    改的是危房,暖的是民心。

    笑容挂在老人的脸上,幸福埋在脱贫户的心里。

    初夏刚过,微风不燥。从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村村口放眼望去,一栋栋白墙蓝瓦的房屋分布在道路两侧,墙上画着一幅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图画,一派幸福的美丽乡村景象跃然眼前。

    院子是清一色的木栅栏,水泥路在院子前后延伸出去,路边石头砌成的花坛里,一棵棵小树迎着暖暖的风摇曳着。这个边境线上的朝鲜族小山村在静谧、祥和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作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整村易地搬迁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老柳洞村,房子破旧,住起来也不舒坦。新房建好后,我们拿着锅碗瓢盆就搬进来了。现在,环境好,房子好,住得是真舒心。”提起切切实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村民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易地搬迁前,柳洞村7个自然屯分布在15公里的公路沿线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2016年末,柳洞村整村实施了易地搬迁,新建56栋房子,村民们在新家里开始了崭新生活。

    搬进新房,喝上干净水,看病、求学无忧……全省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而这一切,自然离不开广大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

    回首来路,全省2824支工作队、9052名驻村干部、10万名包保帮扶干部奋战最前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以热血赴使命,用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披肝沥胆、战天斗地、建功立业,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产业兴、日子旺,百姓齐唱“致富经”

    基本生活有保障并不是扶贫工作的终点,能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富起来才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法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变‘输血’为‘造血’”——这些常挂在吉林省扶贫干部嘴上的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虫鸣、花香、菜茂,院落伴着夕阳,一幅美妙的画卷呈现出来……

    落日的余晖洒在镇赉镇哈拉本召村宓学忠的脸上。看着自家的大棚,老宓泛起了笑容,“没想到俺家的小庭院,还成了聚宝盆。”

    宓学忠家里的院子本是闲置的。扶贫干部们协调资金7000元,帮他在庭院里建起一栋大棚,并请技术员指导种植,种起了草莓、西红柿。因为没用化肥、农药,口感特好,前来采摘的人越来越多,供不应求。

    就这样,宓学忠成功脱贫,还通过自身经历带动当地7户群众走上了科学种植的脱贫致富之路。

    与宓学忠生活大变样一样,曾几何时,“望天吃水、旮旯种地”,是集安市太王镇大荒沟村的真实写照。因为地处偏远、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差,村里始终找不到发展经济的有效路径。自从抓住了脱贫攻坚的机遇,村里有了无污染、见效快的新扶贫项目光伏发电,这可让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有了新盼头。

    要想富,谋项目,“谋”是第一步。近年来,吉林省省市县三级统筹精准规划,产业布局到村、项目落实到户,一大批优质扶贫产业项目成为农业农村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支撑力量。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5年多来,吉林省因地制宜谋划实施近5000个扶贫产业项目,实现所有脱贫人口精准受益。扶贫产业收入保险“压舱石”作用凸显,脱贫户自种农作物参保14万多户次,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16亿元。

    有特色、接地气、覆盖面广、带动人口多、可持续性强的扶贫产业,让乡亲们发展生产更加有底气、更加有奔头,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成了帮助百姓富起来的金山银山。

    ■笑容多、腰包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群众动力是基础。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

    从过去“揣着手等”“背着手看”,到现在“甩开手干”“你追我赶”,比着把日子往好里过。脱贫群众不仅日子越过越红火,思想上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通过这场深刻的物质革命和思想革命,极大提振了脱贫群众自立自强的精气神,增强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劲头。

    “公益岗定了,老太太第一个举手喊‘我干’!”在柳河县红石镇四清村村民杨宝香家,四清村第一书记王雨佳为老人竖起了大拇指。干上公益岗后,杨宝香每天骑着小车出门收两趟垃圾,一年就在公益岗上收入9000多元,“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攒点钱,挺好!”

    告别杨宝香家,拐个弯就到了村民于伟荣家。得知记者来采访,于大姐忙掏出刚刚获得的“干净人家·美丽庭院”荣誉证书,笑逐颜开。撂下证书,记者环顾大姐家里,果然名副其实,窗明几净,连灶台上的锅盖都擦得锃亮。

    交谈中记者得知,于伟荣的丈夫前些年突发疾病,全家搭进去不少钱。丈夫去世后,儿子外出务工,于大姐一个人带着孙子生活。不服输的她去年在草莓大棚等地干活就挣了两万多元。“庄稼人就得认干!我是有活就干,干活间隙就收拾收拾家里,政府还颁给我荣誉证书,以后这家里更得好好拾掇。”

    村支书杨俊良告诉记者,白天干完活,晚上于伟荣和左邻右舍的妇女们就齐聚小广场跳广场舞,“前几年村里成立了‘山里红’文艺队,表演起来那叫一个热闹,于大姐等几位骨干还被推荐到县里表演呢!”

    腰包鼓了,生活好了,脱贫群众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笑脸更多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乡亲们的新追求,孝亲敬老、邻里和睦、扶危济困、互助友善等社会风尚广泛弘扬,农村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发生了由内而外的深刻变化。

    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民居,一条条笔直平坦的道路,一个个整洁靓丽的村庄……这不是梦,这就是吉林人民的小康。

  


原文链接:http://nyncw.sh.gov.cn/xyyw/20210705/4775c6e47ddd4c3998423a6cd88847cb.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业资讯网 ny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