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近日,黄石镇惠下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20多名孩子正在学习惠洋十音。这是该村举办的第十六届少儿暑期免费培训班。惠洋十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代代传承,惠下村几乎每家都有人会弹奏。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门口,立着一块革命老区村的牌子。谈起村里的红色历史,老人们如数家珍。70多岁的村民方清波介绍,抗日战争直至解放战争时期,惠下村是闽中游击队莆田县工委平原沿海中心交通联络站。
在村里一座低矮的土墙房前,方清波说,这里曾是中共地下党交通联络站。他的母亲方金莲是联络站成员,经常头戴斗笠,把情报夹在头发里,赤脚奔波于珠江、黄石、城里,为共产党传送情报。方金莲心灵手巧,来来往往的游击队员衣服破了,她为游击队员们缝补,还经常为他们洗衣做饭。
“母亲一生清贫,从未向政府领过一分钱。”方清波说,为了支持游击队,方金莲变卖了嫁妆、金银首饰,带头捐献了750公斤粮食。她还配合林汝梁等地下工作者在惠下村发动募捐,募集到50多吨粮食,并分批将这些钱粮运送给游击队。至今,方家仍收藏着一张闽浙赣人民游击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收到方寿民“捐献白米500斤”的收据。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革命老区村红色故事,成为惠下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好教材。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惠下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用实际行动擦亮革命老区村的牌子。
“惠下塘下,两餐豆渣,一餐菜叶。”过去,惠下村民连三餐都吃不饱。惠下村老协会会长胡天章,曾是村里的老支书。他说,以前村里穷,分粮食的时候,家家户户提着一个小篮子,每户只能分到很少的粮食,村民们食不果腹、生活困顿。
“几十年来,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小康生活已蒸蒸日上。”胡天章指着村里的几座“小洋楼”说,这几年,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大房子,村两委带领大家开展清水行动、垃圾清理,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如今,房前屋后小桥流水绿树环绕,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塘下惠下,赛过华侨”,成了村民们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生动描绘。
每到夏日傍晚,吃完晚饭,村民方尾妹就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一起来到文化活动中心跳广场舞。她说,这几年,村里建了不少休闲健身场所,惠下大舞台、文化走廊、“惠洋十音”表演馆、幸福院、老年人学校、农家书屋等应有尽有。村里还利用和平河、土东河等自然景观建成休闲景观带、阔沟公园等,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休闲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
流连于惠下村,600多平方米的文化彩绘墙、近500米的廉政文化走廊,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人居环境生态宜居,社会秩序文明和谐。该村党支部书记吴金贵介绍,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村里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打造现代农业综合体,已投入50万元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正在筹划建设农家乐,探索休闲农业特色乡村游模式。下一步,将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家族文化、科举文化内涵,把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据、“云”技术,实现乡村旅游联合营销、联合推广、联合服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堡垒、党员示范、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党员模范带动,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议事室”功能,引导干部群众投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眼下,该村正在规划建设玉雕产业园,鼓励玉器加工专业户回乡落户,吸引专业人才进驻,打造工艺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玉石、玉雕文化。同时,开设精品课程、线上课程等,保护好传承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洋十音”,以古老艺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行走在宽阔平坦的村道上,“文明惠下 美丽乡村”的标语格外显眼。“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打算把村里旧的碾米厂改造成村史馆。”吴金贵介绍,下一步,要对村内建筑外立面进行统一规划,引导家家户户建设美丽庭院,让文明乡风润泽惠下。提起未来发展,这位不久前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