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春小麦在我国小麦区划上被确定为优质强筋“硬红春”小麦优势产业带。小麦品质优良,商品性能稳定,对进口强筋小麦替代性强。
(一)品种选择及搞好种子处理
根据市场要求,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经审定推广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抗病性强的强筋品种。北部地区强筋麦品种:龙麦33、龙麦35、克春1号、龙春2、龙麦37等品种;东部地区强筋麦品种:龙麦26等品种。
播前进行种子清选,质量达到种子分级标准二级以上。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种子含水量不高于13%。
可用咯菌腈、戊唑·福美双、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包衣防治小麦根腐病;可用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成分或唑醚·灭菌唑、氟环·咯·苯甲、萎锈·福美双种子处理剂包衣防治小麦腥、散黑穗病。要混拌均匀,拌种后闷种5~7天再播种。
(二)茬口选择及轮作
在合理轮作的基础上,选用大豆茬、马铃薯茬、小麦茬、玉米茬,且无氟磺胺草醚、异噁草松等长残留性除草剂的地块,避免甜菜茬。
(三)整地
伏、秋整地。要求整平耙细,达到待播状态。前茬全部深松25~30厘米后耙茬作业(采用160马力以上的大型机械),耙深12~15厘米。采取对角线法,不漏耙,不拖耙,耙后地表平整,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耕整地作业后,要达到上虚下实,地块平整,地表无大土块,耕层无暗坷垃,每平方米2~3厘米直径的土块不得超过1~2块。三年深翻一次,秸秆粉碎还田。
(四)施肥
施肥原则:测土平衡施肥,最好是秋施深施。增施有机肥,稳氮磷、增钾肥、因地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
有机肥施用量:每亩施1.5吨腐熟的农家肥(有机质含量大于15%)或等效商品有机肥。
化肥施用纯量要求:根据土壤基础肥力,氮磷钾比例为1~1.2:1:0.4。
土壤有机质含量3%~5%的地区,每亩施底肥纯氮4.5~5.5公斤,磷4.0~5.0公斤,钾 2.5~3.5公斤。
土壤有机质含量5%以上的地区,每亩施底肥纯氮3.5~4公斤,磷4.0~4.5公斤,钾2~3公斤。
商品化肥参考施用量:尿素6.7~8公斤/亩,二铵8.7~10公斤/亩,硫酸钾5.3~6.7公斤/亩。
施肥时期:秋深施肥。一般在气温降到10度以下(10月1日以后)时进行,施肥深度8~10厘米,占总肥量的2/3~3/4。
种肥:种肥占总肥量的1/3~1/4。若土壤中缺少某种微量元素,则可做为种肥适当施入微量元素,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追肥:4叶期至拔节前,每亩喷施0.5公斤尿素;抽穗期和扬花前,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2公斤,加尿素0.3公斤,对水喷施。若生产富硒面粉,每亩可用硒肥0.1公斤,对水7公斤喷施。可施用缓释氮肥代替部分速效氮肥,使氮素肥效后移。
(五)播种
早春耢地,耢平后播种。
土壤化冻达到5~6厘米深时,及时播种。采用10厘米、15厘米单条播或30厘米双条播。要边播种边镇压。镇压后的播深为3~4厘米,误差不大于1厘米。播种密度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等确定,亩保苗以37~43万株为宜。
春季施种肥时,切勿种肥混播,避免烧苗。可采取分次施肥播种,最好采取复合作业方式,施肥、播种、镇压一次完成,减少湿土裸露时间,减少土壤散墒。干土层厚或干旱时,增加镇压次数。播种时土壤水分较多,镇压后会出现板结,应暂缓镇压,至表土稍干再镇压。
(六)搞好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田化学除草可在小麦3叶~5叶期,阔叶杂草2叶~5叶期进行。防治麦田阔叶杂草可选用苯磺隆+2,4-滴二甲胺盐、辛酰溴苯腈+2,4-滴二甲胺盐、氯氟吡氧乙酸+2,4-滴二甲胺盐等药剂。防治禾本科杂草可选用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唑啉草酯、氟唑磺隆、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等药剂。
防治赤霉病: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咪鲜胺、戊唑醇等,生物药剂可用多粘类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如病害流行形势严峻,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再喷药1次~2次,每次间隔5天~7天,以确保防治效果。
防治粘虫:每平方米有粘虫30头时,在幼虫3龄前,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药剂对水喷施。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七)田间管理
小麦3叶期压青苗,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用镇压器镇压1~2次,采用顺播行压法。机车行进速度:每小时10~15公里,禁止高速作业。
如遇干旱,适时灌水,一般在拔节至抽穗进行2~3次灌水。随中后期灌水每亩灌施氮肥0.5公斤,效果更好。
(八)适时收获
人工收获和机械分段收获在蜡熟后期进行,联合收割机收获在完熟初期进行。
蜡熟中期:籽粒呈黄色,柔软有弹性,用手指甲容易掐断;茎秆顶部全部变黄,颖壳基部仍为绿色;有芒的开始炸芒,麦秆仍有弹性。蜡熟末期:植株全部呈黄色,茎秆仍保持一定的弹性;用手指甲掐籽粒已不易出痕迹。完熟期:茎秆全部干枯,籽粒呈干硬状,籽粒颜色呈品种色。
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强筋小麦平均单产250公斤/亩,1.8元/公斤,亩产值450元;农机成本65元/亩,生产资料成本120元/亩,人工费15元/亩,亩生产成本200元,亩效益250元。
上一篇:大豆“垄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下一篇: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