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窄行密植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高秆品种、宽行种植”的思维定式,建立一套全新种植模式。技术以半矮秆品种、作物轮作、秸秆还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田间交通控制等技术为核心,重点解决黑龙江大豆效益低、黑土侵蚀、秸秆还田难、大豆生产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实现大豆高产、节本、高效同时,保护黑土、保护环境,实现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技术融合发展了大豆高产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提出窄行密植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大豆增产、节本、增效、土壤培肥及生态保护同步发展,解决秸秆还田及地力下降等难题,技术可持续性强,对黑龙江省及全国大豆生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实用价值。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14-2016年累计推广211.8万亩,增产大豆3772.7万kg,总增效益31251.9万元,其中,增产效益15232.6万元,节本效益16019.3万元。
(三)提质增效情况
2014-2016年3年该技术在佳木斯、绥化、鹤岗、七台河、抚远、852农场、哈尔滨、宝清8个地点大面积示范推广211.8万亩,累计新增产量3772.7万kg,累计新增增产效益15232.6万元,累计新增节本效益16019.3万元,累计新增社会总效益31251.9万元。其中,2014年累计推广面积17.8万亩,新增产量307.3万公斤,新增增产效益1252.8万元,新增节本效益1352.8万元,新增社会总效益2605.6万元。2015年推广面积61.6万亩,新增产量1123.2万公斤,新增增产效益4480.8万元,新增节本效益4681.6万元,新增社会总效益9162.4万元。2016年推广面积132.4万亩,新增产量2342.2万公斤,新增增产效益9499.0万元,新增节本效益9984.9万元,新增社会总效益19483.9万元。因此,技术推广速度快、潜力大。
专家鉴定结果:技术融合发展了大豆高产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增产、节本、增效、土壤培肥及生态效果显著,技术整体水平居全国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四)技术获奖情况
2017年技术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选择前茬为禾谷类或非豆科类作物的地块,如玉米、高粱、麦类等。
2.选用地势平坦、土质较疏松、排水良好、较肥沃的地块,地表秸秆覆盖还田粉碎长度在10cm~15cm之间,秸秆掩埋还田粉碎长度在5cm~10cm之间。
实行大豆→玉米→玉米(高粱),大豆→玉米→小麦(高粱)等三年以上轮作或玉米→大豆隔年轮作,不重茬。不能采取3区轮作的地块,应隔年轮作,尽量避免重茬。
在决定应用窄行密植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前1~2年,应做好土地平整,并深翻(20cm~25cm)或超深松(35cm~45cm)整地;平作窄行密植整地后不起垄,平播玉米或其他作物,为下一年应用少、免耕技术种植大豆打好基础;130cm大垄窄行密植种植应在整地后起130cm的大垄,然后在垄上播种玉米或其他作物,为下一年应用少、免耕技术种植大豆打好基础。
玉米(或高粱等)机械收获的同时要粉碎秸秆,采用摘穗或脱粒式收获机收获时,留茬高度要低于15cm,秸秆切碎长度在15cm以下,要将根茬和秸秆粉碎。
玉米(或高粱等)机械收获作业,因玉米倒伏或机械状态等问题,收获后留茬过高、秸秆粉碎达不到要求时,要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一次粉碎秸秆作业,秸秆切碎长度在15cm以下。没有玉米(或高粱等)收获机械的地区或农户,采用人工收获时,可以站秆掰穗,再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玉米秸秆站秆粉碎还田,秸秆切碎长度在15cm以下。
小麦等作物机械收获时直接秸秆粉碎还田。
采用全秸秆地表还田免耕播种,播种前不需整地,在原茬上直接播种大豆;少耕或易春涝地区(块),在前茬作物收获时,作物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秋季耙茬整地或联合深松整地达到待播状态,垄作要秋起垄。
1.品种选择
按当地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成熟期适宜、矮秆或半矮秆、抗倒伏、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如垦丰16、合农60、合农69等,种子要做到2~3年更新1次。
2.种子精选
播前种子要人工粒选或用大豆选种机精选,剔除病斑粒、不完善粒、虫食粒及杂质。种子质量达到良种以上,即: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3.5%。
3.种子包衣
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及病虫害种类,播种前选用适宜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如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防治地下害虫),35%多福克种衣剂(防治根腐病、孢囊线虫及其它地下害虫),或8%甲多种衣剂(防治根腐病、根潜蝇及其它地下害虫),或2.5%、10%适乐时(防治根腐病)等,以防治孢囊线虫、根腐病、根潜蝇等地下病虫害。
4.播种时期
决定大豆播种期的主导因素是温度,地温稳定通过7℃ ~8℃ 开始播种,一般佳木斯中、西部地区5月1日至5月10日,东部地区5月10日至5月15日。
5.播种方法
(1)平作免耕
在作物秸秆粉碎地表覆盖还田条件下,选用约翰迪尔1590型(或其他窄行免耕播种机械,如美国大平原、WHITE等)免耕条播机播种,行距19cm、25cm或38cm、50cm,一次完成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
(2)垄作免耕
在作物秸秆粉碎地表覆盖还田条件下,选用2BMFJ-4等型号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垄作免耕大豆播种、侧深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在130cm大垄上精密播种4行,垄上小行距26~30cm。
(3)少耕栽培
在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结合耙茬等整地条件下,选用2BMFJ-4等型号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垄作少耕大豆播种、侧深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在130cm大垄上精密播种4行,垄上小行距26cm~30cm。
6.播种深度
播深3cm~4cm。
7.播种密度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地力水平、施肥量、降雨量和品种特性等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半矮秆品种公顷保苗株数为35万株~45万株,矮秆品种公顷保苗株数为45万株~55万株。
8.播种质量
要求播深一致、均匀,避免断条。20cm内无籽为断条,每5m断条不超过一处。垄上播种时应对准垄顶中心,偏差为±3cm。
1.施肥部位
由于采用少、免耕播种技术,底肥和种肥在播种时施入,施肥期集中,施肥部位应在种侧5cm、种下7cm~10cm,防止烧苗。
2.施肥量
应用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对春季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相对较大,而对当季土壤养分影响较小。具体施肥量应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标准确定。做不到测土配方施肥的地块(或农户)建议公顷施磷酸二铵150kg~200kg、氯化钾75kg~100kg、尿素30kg~50kg。长期(免耕3年~5年以上)秸秆还田的地块应减施化肥量,一般减少20%~30%的化肥施用量。
1.中耕
平作免耕、130cm大垄免耕耕作在大豆生育期间不进行中耕,130cm大垄少耕耕作栽培在大豆苗期垄沟深松1~2次,深度15cm~20cm。
2.化学除草
原则:根据地块杂草种类、土壤质地、土壤PH值、土壤墒情、气象条件等,选用适宜的除草剂。
土壤处理:在大豆播后3天内施药。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用90%乙草胺、或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等;以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用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48%异噁草松乳油等;对禾本科与阔叶杂草混生的地块用90%乙草胺、或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等与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48%异噁草松乳油混用。早春杂草较多的地块可在播种前1周或播种后1周内喷施草甘膦除草剂防除。
大豆田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建议配方: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500ml/hm2+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30g/hm2+48%异噁草松乳油1800ml/hm2。
茎叶处理:在出苗后2~3片复叶期,杂草2~4叶期施药。防除禾本科杂草,用5%精喹禾灵乳油或15%的精吡氟禾草灵乳油或10.8%的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或12.5%烯禾啶乳油;防除阔叶杂草,用48%灭草松水剂、48%异噁草松乳油等;对禾本科与阔叶杂草混生的地块用精喹禾灵、或精吡氟禾草灵、或高效氟吡甲禾灵、或烯禾啶等与灭草松、异噁草松等混用。
大豆田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建议配方:48%灭草松水剂2400ml/hm2+48%异噁草松乳油1800ml/hm2+108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750ml/hm2(或150g/L精吡氟禾草灵乳油1000ml/hm2)。
3.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
真菌性病害(灰斑病、霜霉病、菌核病、根腐病):防治灰斑病和霜霉病可用25%嘧菌酯100ppm、50%多菌灵超微粉剂500倍液复配;防治菌核病和根腐病可选用种子重量的0.3%~0.35%甲霜灵粉剂或甲霜灵的复配剂拌种,发病初期可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菌核净1500倍液。常规喷药喷液量大于300kg/hm2(药量按不同倍液增减),每隔15天喷药1次,连续喷2—3次。
细菌性斑点病:对重病田可喷500倍的咪唑奎啉酮,或27.12%铜高尚水悬粉剂800倍液喷施。
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现先发病的病株应马上清除;及时防治蚜虫是通过防治传毒介体防治病毒病的主要措施,控制早期出现的蚜虫,延迟蚜虫的发生高峰,可以减少病毒病的危害。
(2)虫害防治
蚜虫防控:可用10%吡虫啉1500倍液,或用2%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或用40%福戈水分散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20%噻虫嗪)120g/hm2喷施,福戈喷施后药效期长,可达到21天。常规喷药喷液量大于300kg/hm2(药量按不同倍液增减)。
大豆食心虫:在封垄较好的情况下,每公顷用80%敌敌畏乳油1500ml~2000ml制成毒棍,每4垄一行,每5米插一根熏蒸防治;在封垄差的情况下用菊酯类农药如功夫、来福灵高效氯氰菊酯等,每公顷225ml~300ml兑水300kg喷雾防治。
4.交通控制
窄行密植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田间交通技术非常关键,为避免农田压实,要求播种机械、喷药机械、收获机械作业幅配套(播幅整数倍),保证机械轮(轨)在田间行走轨迹一致。
1.收获时期
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收获。
2.收割质量
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收割损失率小于1%,脱粒损失率小于2%,破碎率小于5%,泥花脸豆率小于5%,清洁率大于95%。
三、适宜区域
技术适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新疆大豆产区,低湿易涝的低洼地不宜应用。
四、注意事项
必需配套半矮秆耐密植品种及窄行距免耕播种机械。
五、技术依托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安庆街531号
邮政编码:154007
联 系 人:张敬涛 盖志佳
联系电话:13069768708;18804543088
电子信箱:Zhangjt2008@163.com;gaizhijia@163.com
技术成果展示(一)
技术成果展示(二)
技术成果展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