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梁永镇园堡山村位于巴州区和平昌县交界处,是典型的丘陵旱山村,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全村2512人,有劳动力1032人,其中常年在市外务工865人,该村脱贫户113户,411人,重点监测户4户,16人。高粱是该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但2018年和2019年高粱收割时恰遇梅雨导致高粱霉变损失惨重,村民对发展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望而却步。2021年8月市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到来后,与村组干部一道,深入调查,外出考察,反复论证,决定以兴建粮食烘干线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粱产业,并多方筹资,于今年7月兴建了一条粮食烘干线,一举解决了该村产业不强、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迈出了富民强村、乡村振兴良好起步。 一、整治撂荒扩基地 按照梁永镇园堡山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案确定的“订单式”农业高粱产业发展思路,于去年12月就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平昌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按保护价每公斤4.6元的高粱订单产销合同;合同虽签订,高粱基地建在何处?大家众眼一致瞄准了撂荒地,首先使用挖机将撂荒地杂树全部挖走,其次使用专业除草机把草铡除粉碎还田,再使用旋耕机翻耕。由于是第一年开荒,1月份翻耕坑土,4月份再细耕一次,每亩撂荒地整治成本高达400元,共整治了197亩。争取了市、区农业农村局整治资金4.5万元;全村集体整治撂荒地200余亩,其中种植大豆以及高粱套大豆110亩,净作高粱87亩,8月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获高粱20088公斤。开垦的集体撂荒地,为高粱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地。 二、因地制宜选设备 为了早日建成烘干线,市农业农村局去年12月从有限办公经费中挤出10万元补助烘干设备。为选择适合该村的烘干设备,村社干部外出实地考察,现场感受塔式、房式烘干线区别。通过供热方式、传热工艺、售后服务、劳力强度等综合选择,最终采用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专利技术建成的混流静态房式粮食烘干线。该烘干线总投资24万,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净高7米,可以烘干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油菜等多品种,使用生物质燃料,从上粮、添料到温控、湿控、出仓全程电脑自动控制,自动吹尘、除壳,根据粮食产量确定开启烘仓数量,一次性满负荷12吨,烘时8-12小时,实地测算烘粮成本仅每斤0.03元左右折算为每吨60-80元。 三、解放劳力省人心 村今年净作高粱87亩分两批育苗移栽,村上决定搞个对比试验。第一批34亩高粱采用人工收割后自然晒干,组织108人次收割,然后11人(年龄最大91岁,最小58岁,平均73岁)脱粒、晒干、晒选、装袋收获7850公斤加上脱粒机手工时支付4860元,亩平143元,前后用时4天;第二批53亩高粱,由于劳动强度大,邀请跨省机收队仅用6个小时就将12238公斤高粱机收后直接输送上烘干房,从上粮到装粮耗用燃料加电费596元,亩平13元,前后用时13个小时,同比仅烘干一项就节约资金6890元,少使用劳力150余个。如果遇到梅雨季节,效益将更加明显。烘干房的建设有效避免了劳动力不足问题。 四、品质上乘增效益 由于该村高粱实行订单生产,厂家通过化验测试,使用烘干机交售的高粱空壳率、洁净度、含水量比合同签订的标准高,同时对高粱进行了一次性烘干的杀菌处理,便于厂家储存,确保了高粱的质量安全和品质,减少粮食损耗,最后厂家主动愿意在协议收购价格上给予每公斤0.1元作为奖励资金,村集体额外增加了0.2万元收入,同时还主动与该村签订了2023年高粱收购合同。 五、富民强村促振兴 用烘干线将粮食烘干,省力的同时还能造福周围农户。二社老百姓罗志强讲:“我67岁了外出打工也没有人要了,今年种了2.2亩高粱,收获2600斤,如果请人晒和筛以及风选天气好至少用6个工,开支480元工钱加上烟酒开支150元至少630元,拉到烘房来半天就烘干了才收200元,我还图撇脱,不欠人情,太安逸了”;烘干线就建在家门口,老百姓看在眼里,再也不用担心天气变化影响收割,加上烘干价格低廉,虽然今年天气炎热,还是有18户农户主动将收割的1.1万公斤高粱进行烘干,烘干即现金收购,仅高粱一项户平增收1500元,目前已有51户农户计划明年改种粮食作物;村集体按每斤0.1元对外开展烘干业务,由于烘干效果好,成本低,附近种粮大户纷纷预约烘干,目前已经排队到9月中旬,预计村集体增加加工增值收入1.7万元。 农民靠土地,土地种粮食,在该村级组织带领下,实行合同生产,村级带动农户,最终实现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农户利益共享。烘干线建成从根本上打通了粮食收割后“最后一公里”,解决了村社和农户的后顾之忧。该村集体今年通过建设烘干线高粱收入9.5万元,预计加工收入2.8万元,成为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过10万元明星村,明年计划再挖潜力集体种植优质酿酒高粱500亩,带动农户种植1000亩,实现高粱产业村级牵头,农户参与,农民发展观念由“为食而种”转变成“为卖而产”,村集体收入争取达到30万元,户平增收2000元,真正实现名副其实的富民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