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农业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农业百科 > 春风吹满仓!看福建如何点亮“强农”“兴农”梦

春风吹满仓!看福建如何点亮“强农”“兴农”梦

发布时间:2023-03-24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走稳强农路,走好振兴路?全国两会期间,屏山君采访了多位我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对碰”后,他们的共识是:“必须锚定目标,铆足干劲,走好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福建力量。”

  打好特色牌,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一雷惊蛰始,耕种从此起。

  在永泰县同安镇西安村的油茶育苗基地里,农民正趁着农时,抓紧育苗整地。远在全国两会会场的全国人大代表、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远程关注着春耕进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西安村的“领头雁”,卢玉胜分享了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油茶产业,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几年前,卢玉胜返乡创立油茶专业合作社,为村民免费提供苗木、技术指导、贷款担保、保底收购。去年,他又送出了助农“大礼包”——将3100亩油茶园中的一半赠送给全体村民,作为他们参与共同创业的股本金。

  深耕农业多年,卢玉胜深知龙头带动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需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卢玉胜说,福建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000余家,但还存在龙头“链主”少而小、抗风险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且附加值低等问题。

  他建议,加大力度培育龙头“链主”企业,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原料生产基地,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同时要充分运用财税补贴、低息贷款等手段,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全产业链,形成多种经营主体参与的产业链体系。

  产业兴则乡村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中国特色,还要立足福建实际。多年来,依托“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农情,福建主打特色牌,走出一条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路。茶叶、蔬菜、水果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已超过2万亿元。

  如何持续打好特色牌,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代表委员们带来了各自的思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好油料生产。立足福建丰富的山地资源,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秦源,关注木本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木本油料树种资源丰富,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有150多种。”秦源说,发展木本粮食是维护我国粮油安全、促进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她认为,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展主要木本粮油树种品种资源调查,加大木本粮油的良种选育、良种繁育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力度,提高良种优苗供应能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木本粮油机械化、轻简化、智能化生产;构建多元化产销对接渠道,推动生产者融入现代销售和物流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省水利厅厅长叶敏,则关注大食物观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用地除了耕地之外,还有林地、园地、滩涂湿地等,其中生态林、茶叶、水果等优质园地、养殖滩涂等也是农用地的精华。”他建议,借鉴耕地保护经验,明确部门责任,对包括而不仅限于基本农田在内的优质农用地实行特别的保护,综合分等定级,差别化管理,因地制宜进行土壤改良,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起大食物观、大农地保护观。

  叫响创新牌,乡村发展换挡提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破译四倍体栽培种花生全基因组;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圣泽901”通过国家审定,打破国外种源垄断;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5%······翻开福建农业答卷,不难发现,福建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正是以科技为利器,从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之路。

  如何持续叫响创新牌,推动乡村发展换挡提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长期致力于园艺植物种质创新、技术推广与教学工作。今年两会,她带来了关于花卉产业创新的建议。

  在陆銮眉看来,我国花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产业原始创新能力弱,科研水平滞后,科技资源分散。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益品种缺乏,导致我国花卉产业在产业链利益分配中难以拥有话语权。因此,她提出了创建海峡花卉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构想。

  “部省共建,以福建和台湾的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联合国内外机构,组建海峡花卉资源利用创新实验室和海峡花卉产业工程研究中心。”陆銮眉建议,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着重开展基础理论、品种、技术、产品与销售模式等创新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总商会副会长柯希平长期关注数字乡村建设。他援引了去年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阿里研究院数字乡村项目组联合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报告显示,福建省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为69分,居全国第三,但依然存在山海区域发展不均衡、结构差异化明显等问题。

  柯希平建议,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此,要加大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全国统一的乡村数据中心,促进数据安全有序共享,加快培育数字乡村应用场景,推动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乡风文明、文化传承、党建村务等方面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同时还要持续培育数字化人才,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数字化技能培训。

  农业科技牵两头,一头是源头研发,另一头是推广应用。科技特派员,则是联系两头的重要纽带。

  “福建已累计选认科技特派员7万多人次,实现乡镇和重点建制村、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建议,结合现有科技特派员制度,选调一批涉农专业的年轻人驻村驻点,打造一支稳定的、懂农业的基层农技人员队伍,打通科技与田地的“最后一公里”。

  擦亮和美牌,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行走在福建广大乡村,村容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公共服务持续优化,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呼之欲出——

  全省实现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基本实现城乡网络“同网同速”;27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管理标准化;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超过60%······一张张乡村民生答卷彰显温度与力度,尽显农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历史欠账较多。如何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乡村建设品质?

  全国人大代表,南安市省新镇省身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金笔,长期关注乡村医疗。

  “近年来,全国各地持续加大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力度,但依然存在着不少短板,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乡镇卫生院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乡村医生综合素质及服务能力普遍偏低,且整体年龄老化。”吴金笔建议,强化面向基层的医卫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持续加大全科医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学等人才招引力度;完善乡村医生培训、管理、使用机制,鼓励支持三甲医院名医在乡村设立工作室;全面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完善上下级医院人员流动机制,盘活各级医卫人才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希源,主张用艺术赋能乡村建设。

  他提出了“艺术家认领村庄”的构想——建立“一对一”服务体系,让广大艺术家带领村庄深入挖掘乡土的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在广大乡村设立艺术创作实践基地,定期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采风、创作,带动乡土文化艺术的复兴和保护。

  和美乡村,绿色是最鲜明的底色。全国政协委员、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曹晖关注“双碳”背景下,农业碳汇的开发潜力。

  “我国目前保有耕地19.18亿亩,通过农业管理能够将大气中的碳有效固化到土地和农作物中。”他说。事实上,在农业碳汇方面,我省已有探索:去年,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落地厦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撮合成全国首单农田碳汇交易。

  曹晖建议,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打破工业碳汇与农业碳汇之间的交易壁垒,将农业碳汇充分融入我国碳交易统一大市场。他认为,各地应该摸清农业碳汇“家底”,推广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提升农业碳汇能力,规范农业碳汇交易主体,建立监督监管体系,同时开展新一轮农技培训,增强农户碳汇意识和应用水平。

  惊蛰时节,春雷响,万物长。福建广袤的田野上,万象“耕”新。迎着春光,广大农村正阔步走向强农之路、振兴之路。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qsnyxxlb/pt/202303/t20230314_613097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业资讯网 ny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