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我市各地进入春播春种关键时节:在武平县永平镇,农户们正忙着开展早稻育秧工作;在新罗区雁石镇九斗村,旋耕机正在农田里翻耕作业,让“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时下,闽西大地随处可见繁忙的农业生产景象。近年来,依托“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市情农情,龙岩市立足自身红绿资源禀赋,主打特色现代农业牌,以粮食产业为基础,发展烟草传统产业,畜禽、蔬菜、果茶、薯业、林竹花卉、食用菌、渔业等7个特色优势产业,培育20条以上重点产业链,着力构建起“1172”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22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91.4万亩、产量83.2万吨,连续三年实现“双增长”;全市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005.5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7%、居全省第4,走出一条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项目引领,产业拉长做细
3月20日,漳平市南洋镇的千亩茶园里,茶农们正抢抓农时,加紧春季茶园生态管护,推动茶园绿色统防统治。自2021年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以来,南洋镇累计投入各方资本1170万元开展产业强镇项目建设,着力实施漳平水仙茶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水仙茶精制加工厂建设工程、水仙茶一条街、茶文化展示中心等项目,推广茶园生态改良、“以螨治螨”绿色防控等技术,引进水仙茶拼配、包装自动化生产线,配套建设茶文化相关业态,以项目化推进漳平水仙茶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全镇共有水仙茶园种植面积3.5万亩,种植水仙茶农2300多户,年产干茶3962吨,水仙茶全产业链产值达5.06亿元。项目化发展是南洋镇水仙茶产业做大做强的成功实践,也是推动我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近年来,我市仔细梳理现有产业优势和发展需求,绘制新罗生猪、连城地瓜、长汀河田鸡等农业重点产业招商地图,谋划生成中药材南药基地全产业链项目、中国客家预制菜之都项目等多个超十亿重大招商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落实好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等重点项目。2022年,全市实施57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66亿元;实施131个省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98亿元。同时,持续推动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聚,将区域“小特产”升级打造成“大产业”,全市培育形成8个国家级产业强镇,打造漳平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武平(果茶)、长汀(河田鸡、槟榔芋)、连城(地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闽西禽蛋产业集群,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3个,加快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和推进标准化生产,走出一条具有闽西老区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科技助力,农业装备升级换挡
20日,在连城县林坊镇地瓜脱毒种苗扩繁基地,一排排整齐的高标准智能温室大棚里暖意融融,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肥一体化系统全覆盖,一畦畦地瓜脱毒种苗长势喜人。水肥一体化系统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能够按照农作物生长需求,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输送到作物根部,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而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实现了大棚温度、湿度的自动控制,为地瓜苗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也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在新罗区白沙镇小吉村,稻田综合种养殖项目示范基地里一派忙碌,开启了新一年的“大动作”。该基地探索打造绿色规模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亩均种植优质稻“福香占”一万丛,养殖虎纹蛙三千只,每亩能产生1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这种“稻蛙”综合种养模式,全程不施化肥和农药,极大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无论是设施农业温控大棚还是稻田综合种养,现代化的种养方式方兴未艾,正成为龙岩市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新路径。2021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27.57万亩,有效提高耕地产出效益;实施设施农业温室大棚项目,新建高标准温室大棚81个;推进农作物高产、优质、绿色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项目,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推广“稻鱼”“稻蛙”生态立体养殖……不断尝试着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引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在闽西大地开花结果。
三产融合,群众共富共享
一到周末,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便热闹非凡。滑草场、步步惊心、丛林魔网……一个个游乐项目前人头攒动、游客络绎不绝。
这几年来,培斜村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竹茶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三个特色产业,三产融合激发乡村“聚变”,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民尽享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全村八成以上的村民拥有培斜乡村旅游的股份,真正实现了“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的共富共享局面。去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3.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培斜村是我市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三产融合发展思路,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壮大,累计培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2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1个。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投资总额23.39亿元,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236个,营业收入27.72亿元,共接待游客1264.52万人次。农业信息化不断加强,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完善乡村物流体系,实现农村乡镇电商站点全覆盖,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2.6亿元,同比增长37.8%。
同时,不断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市级补助资金765万元,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9家;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三级联建,培育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4家、省级示范社278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9家。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年均培育高素质农民1万人次以上。加强政银企对接,发放“福建省乡村振兴贷”494笔、5.42亿元,有效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附件下载: